第三百七十五章 故人重逢(第1/2頁)
章節報錯
按著既定的時間,新任的亳州總管趙翌夫婦便於正月十六之日啟程前往亳州,因為姑母李皇后和父親李章的依依不捨,這一支南下的隊伍可謂是賺足了世人驚訝的矚目。
李皇后於臨行前賜予李綏無數珍奇異寶,光是珠寶首飾、錦衣緞子、各色擺設物件便足足拉了有十餘車,更遑論怕李綏吃慣了長安的美食佳餚,擔心她去了亳州不習慣,又賜下了御廚、宮娥將近百人,若是李綏心中自不想如此鋪張乍眼,但這既然是姑母的一片心意,又不能駁了她的好意,因而這浩浩蕩蕩的隊伍走出去那一刻,便將長安的朱雀大街佔了大半,前面的隊伍都行出長安城了,後面的隊伍尚走了一半。除此以外,父親李章怕李綏去了亳州,遠離了親朋好友只怕無趣,因而還將隴西李氏的許多珍貴藏書都裝車跟隨他們去了亳州。
看著那滿滿數十車的古籍孤本,李綏不由在想,若不是有趙翌的名頭,有御陵王府的守軍護送,她只怕要為這些書日夜擔驚受怕,這一路南下都會難以安寢了。
正因為這盛大的排場隨行,原本計劃半月便能趕至亳州的他們,這一路走走停停,愣是花了足足一月餘,於三月初才到達了亳州地界。
因著趙翌的威名遠揚,李綏更是皇室宗親,出身隴西李氏,那亳州的大小官員自是不敢等閒待之,只聽得他們離開長安那一刻,便在迎接儀式上做足了準備。
因而當李綏他們的車駕到達亳州之時,便在朝陽的金芒中看到了一座生機勃勃的亳州城,還有穿著官服,整齊劃一排列在城門處的官員們,便是連地方的鄉紳百姓都如過節慶般,穿著新衣等侯著他們的到來。
在亳州官員們的盛情之下,以刺史為首的官員們皆熱情地掏出自己的俸祿為趙翌和李綏擺下了三日筵席,為了能早些融入這個新的環境,更快地瞭解這當地的風情,李綏便陪著趙翌連連出席了三日,更是大方地於筵席之上將隨行帶來的古籍孤本借給亳州的州學學習抄錄,只這一順水人情的舉動便震動了亳州計程車族學子,朝夕之間,御陵王妃的賢能之名便傳遍了亳州,乃至整個大興。
好不容易等到一切步入正軌,趙翌已然換上總管的嶄新官服,開始召集亳州官員,正式處理政務之時,李綏卻是被亳州的一場倒春寒激出了風寒,纏綿病榻了半月餘,直到三月下旬,這才有所好轉,恢復了氣色。
這一日清晨,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聽著窗外杜鵑啼鳴,一縷溫柔的陽光自窗柩探入,落在李綏的連珠帳前,感受到光源透射過來,睡夢中的李綏緩緩甦醒,偏首間便能看到窗外的大好春光。
“念奴——”
聽到李綏的動靜,念奴和玉奴便帶著侍女們魚貫而入,一番梳洗後,李綏便在妝臺前撫了撫剛簪好的步搖問道:“趙翌呢?”
“回王妃,大王清晨便去了總管府,方才聽宗明回來說,大王今日要去下面的郡縣視察民情,只怕入夜才得回來。”
聽了念奴的回話,李綏點了點頭,轉頭自侍女手中選了條天青色的蜀錦裙子道:“今日天氣好,我們也出去走走罷。”
念奴溫言與玉奴相視一眼,隨即道:“王妃身子將好,如今雖回暖了,但風卻不小,要不還是——”
“無妨。”
李綏不等念奴說完話便眼神示意侍女替她穿衣道:“戴上冪籬便是了,來了亳州一月餘了,咱們連這頌園都未出過,豈非無趣。”
見李綏執意如此,念奴也不好再勸,只得問道:“王妃今日想去何處,我這就去提前準備著。”
“咱們去州里的州學看看,莫要太過麻煩,就你我、玉奴,再帶上幾個人輕車簡從地便好。”
待用了午膳,李綏便乘車朝著亳州的州學而去,一到門外,看著面前牌匾上風雅遒勁的大字,李綏心下滿意地由念奴扶著下了車。
“王妃怎麼想著來此處?”
李綏聞言笑了笑道:“這地方是否安寧平穩,便與教化息息相關,若是教化得宜,風氣良正,自是會路不拾遺、夜不蔽戶,如今趙翌忙於這一州事務分不開身,旁的我幫不上忙,考察這當地的教育事宜,我卻是有幾分資格的。”
說話間,主僕三人便來到了門口,門外的守衛見了正要攔,便聽念奴出聲道:“御陵王妃前來看望州學學子。”
此話一出,隨著冑甲碰撞的聲音,門外的守衛們當即恭敬地行下禮來,眼見有人要去稟報,李綏便攔了道:“今日是微服私訪,無需相報,你們只管守你們的,我們自己走走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