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麼……

霍然間,楊崇淵睜開雙目,眸底比之萬里冰封的瀚海還要冰冷無情,他沒有第二條路,也不會選第二條路。

帝王路上,何時沒有犧牲。

回首間,那寶座之下,何嘗不是累累白骨。

宣王父子在他的庇護下,做了那麼多,得到了那麼多,傾佔民田、縱下作惡、收受賄賂、在長安城趾高氣揚,一樁樁一件件若一一擺出來,不知該死多少次。

而今,用宣王一人之死,換取他那廢物兒子楊行簡的一生平安富貴,換取天下太平,楊氏國祚綿延。

也算是,死得其所。

“喚制詔,太史令,擬旨。”

翌日清晨,因著是寒冬臘月,待文武百官來到議政的宣政殿時,外面的天尚還未亮,只有閃爍的星辰,添得幾分輝色。

就在朝議如尋常般並無什麼變化,將近尾聲之時,太史令卻是出人意料地走了出來,竟然親自奉上一紙奏疏,向天子面呈,只道洛陽最近有紫氣攀升,此乃祥瑞之兆,可安國祚,因而懇請天子下詔恢復因為戰亂而日漸消沉的洛陽別都身份,同時請求委派一人前往洛陽主持大局,重建東都繁華盛景。

此話一出,眾人皆是意料之外,但見太史令言辭懇切,神情莊重,也都心下明白近日長安百事纏身,讖言滿天飛,如此或許也是一個轉機,更是安穩天下,振奮民心的契機。

眼看下面的百官皆面面相覷,眼神交匯間不由點頭同意這個提議之時,楊崇淵將這一切都收入眼中。

“諸卿以為,太史令此提議如何?”

聽到座上楊崇淵發問,一個二個的朝臣低頭相識間,默契十足地埋首道:“臣等附議。”

此話一出,楊崇淵點頭“嗯”了一聲,隨即看向尚且事不關己的宣王一眼,語中沉吟作思索道:“此事關係國祚祥瑞,前往洛陽主持大局之人自當慎之又慎,卿等可有推舉的人選。”

此話一出,眾人皆猶豫起來,隨著一番議論,人選也漸漸被擺在檯面上來。

說來說去,不過是以太子為首的皇子們,或是以宣王為首的皇親國戚們,亦或是朝中楊崇淵所欣賞的寵臣虞定方、蘇徽等人罷了。

就在拿捏不定時,荊州總管、楚國公虞定方俯首道:“陛下,臣愚見,此次前往洛陽主持大局,重建東都,少則數月,長則數年,工程浩大,非一時之功,太子殿下乃國儲,身份尊貴,不可輕易離開長安,諸位皇子也快到了分封就藩之日,亦不宜前往。”

“至於臣等,若論臨危受命的魄力,也難以與宣王相比,臣以為,此事唯有宣王乃不二人選。”

蘇徽和虞定方向來是皇帝的親信,既然他進諫,那必是代表天子的意思,原本不過是聽熱鬧的宣王楊知遠聽到自己被推舉出來時,心中雖詫異,但很快也平淡下來。

重建東都,這既是國差,亦是肥差,此中能得的利益,絕非分毫可算。

此刻抬頭間,對上天子信任的目光時,楊知遠不免心下自傲,方才蘇徽的那些馬屁是一句也沒有拍錯。

放眼整個朝堂,除了太子,又有誰能與他相提並論。

他是天子之兄,是弘農楊氏的掌舵人,沒有人比他更能得陛下信任,擔此重任。

“那,此事朕便交於宣王了。”

聽到座上天子的話,楊知遠當即出聲道:“臣自當竭盡全力,不辱使命。”

“好,擬詔,加封宣王為洛陽王,擇日前往洛陽,主持大局,重建東都。”

天子一言,自然得殿上眾臣呼應。

而落在楊崇淵心頭的巨石,也就此落下。

一切,都在按他的計劃而行。

看著座下楊知遠接受眾人祝賀,只有侍立天子之側的劉守成深知其中的奧義。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