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七章 太上皇納稅(第1/2頁)
章節報錯
朱瞻基最理想的社會是小城市模式,一個城市的規模在百萬人口左右,人口太多就會出現大城市病,人口太少又無法支撐起一個城市的工商業。
不過在大明目前的這個階段,整個大明能夠達到百萬規模的城市也是屈指可數,這些城市要麼是京城、南京這樣的政治中心,要麼就是上海、廣州這樣的經濟中心。
而鄉村的人口應該儘量減少,規模化的種植才能降低種植成本,多餘的人口可以進行移民到海外擴充套件大明百姓的生存空間,可以進入各個城市成為城市百姓,為大明的工業發展提供勞動力。
大明現在已經出現了發展不平衡現象,所有的大城市都集中在了東南沿海一帶,若是朝廷不進行適當政策傾斜,未來的大明,東部發達的城市就會產生虹吸效應,大量的資本,人力資源都會向東部跑。
這就會造成東部越來越富,西部越來越窮,要想解決這一困境,朝廷就必須要出手在西部大力發展幾個重點的中心城市,帶動西部的發展。
同時這也是為了大明的百年安全,所有的工業都集中到東部沿海,真要在未來發生大的戰爭,東部沿海地區絕對是首當其衝。
沒有戰略縱深,沒有大後方,只要被打掉最發達的地區,大明就會徹底崩潰。別說是朱瞻基,就是任何人也不敢保證大明永遠都會站在世界的頂端。
天津的重工業必須要一步步的向西部資源優厚的地區轉移,尤其涉及到國家安全的武器製造更是要放到大明的大後方去,這是未雨綢繆。
這樣的大後方建設,短時間都是純投入沒有任何收益,指望個人投資根本就不現實,這就需要國家層面的投資。
西部也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資源要比東部沿海地區豐厚,工業發展最重要的原材料在西部都能找到。
劣勢是西部的基礎設施建設太薄弱,要想發展西部的工業,首先就要解決西部的基礎設施,最重要的就是道路交通。
若是之前依靠畜力的運輸,大明朝廷想要改變西部的經濟基礎有些困難,現在有了蒸汽機,有了鐵路,這就有了開發西部的基礎。
這就是科技對地理環境的改變,有了鐵路,就會讓運輸成本降低,西部生產出來的工業品,可以透過鐵路快速運到東部港口。
這些想法都是未來幾十上百年大明朝廷需要完成的任務,已經不是朱瞻基所能左右,他只能將這些思想寫成著述交給自己的兒子,做為兒子執政的參考。
做為大明朝第一個新式房地產專案,朱瞻基與王二挑選了一個距離天津工業區十五里遠的一個名叫小王莊的小村子。
選擇這個村子的原因是這個村子的百姓大多數百姓都在工業區的工廠工作,其家屬在家裡務農種地,種植一些瓜果蔬菜向城市提供。
比起靠近工業區的村子能夠吃到房租紅利,快速富裕起來相比,這個叫做小王莊的小村子卻相形見絀。
這樣的村子對於拆遷談判更容易一些,只要給予一定的好處大部分百姓都會贊同拆遷,尤其是官府承諾官府會為失去土地的百姓提供一份穩定的工作,保證百姓的生計。
拆遷這樣的村子,需要很長時間的談判,住宅用地與耕地要分開,有多少耕地劃為住宅用地,有多少土地是必須要用作耕地,保證農業供給。
同時這些由官府買下來的耕地要怎麼經營,要怎麼保證村民的工作機會,這些都需要慢慢進行論證。
朱瞻基可沒有那麼多時間將精力全部耗在這種瑣事上,因為朝廷已經收到太上皇返回大明的訊息,迎接的官員已經在來的路上。
大明如今京城與天津之間的交通非常地方便,火車差不多三個時辰就能到達,雖然比起八百里加急還差上些意思,不過日常的人員來往已經非常地密切。
朱瞻基就在天津的巡撫衙門等候朝廷派遣的迎接隊伍,不是他想要擺這個排場,而是這一次並不必須要做一次秀,不然百姓怎麼會相信海外到處都是黃金呢。
朝廷派來天津迎接太上皇的正使是內閣輔臣弋謙和于謙,唐三任致仕之後,周忱如願以償地當上了首輔,論資排輩王驥便成了次輔,不過王驥遠在大西北為大明開疆拓土,等到回來之後,封爵已經是板上釘釘之事。
同時又將況鍾選入內閣,保證內閣一直都有五位閣臣共同理政。
王驥不在弋謙就成了僅次於周忱的存在,朝廷便將這兩位輔臣一同派出來迎接太上皇,本來皇帝是想親自到天津迎接父皇,可是卻被大臣以於禮不合為由攔了下來。
兩人都是太上皇的舊臣,見到太上皇后,自是感覺非常的親近。尤其是于謙,歷史上的這個時候正是他力挽狂瀾挽大明之大廈將傾。
這個時空卻成了太平輔臣,與唐三任和周忱相比,既沒有唐三任務實,也沒有周忱勇於任事。看起來只是忠於操守的普通官員。
這還真是時勢造英雄,每個人的潛能是在被逼到一定的程度的時候才能激發出來。
“臣弋謙(于謙)拜見太上皇陛下!”在巡撫衙門轅門外的廣場上,兩位內閣輔一齊向朱瞻基行禮。
“兩位不必多禮,稅務部的官員來了嗎?”
“按照陛下的要求,稅務部新任尚書親自來了!”
“那就有勞稅務部的臣工,清點一下朕帶回來的黃金,一共十五萬兩,在金山封箱貼上封條之後,再無人開啟。”
“臣新任稅務部尚書劉承江拜見太上皇陛下!”
朱瞻基看了一眼這個行禮的年輕官員,一眼便認了出來,抬手虛扶道:“朕見過你,你是當年在雲南的那個建水州判。”
“回陛下!正是微臣!”
“好啊!當年的小夥子如今已經成長為朝廷棟樑之才,朕知道你在西南苦幹了十多年,對西南的改土歸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陛下謬讚了,臣不過就是將政務學堂所學的知識用在了實踐上,當不得陛下如此誇讚。”
朱瞻基指著劉承江哈哈大笑道:“你們聽聽!這才是真正的學以致用!政務學堂每年畢業上百人,為何只有劉承江脫穎而出,一方面是他天資聰穎,另一方面是他在學堂裡明白了什麼叫做腳踏實地。
大明朝所有的官員若是都能腳踏實地為國謀福、為民謀利,我大明將會達到怎樣的高度,朕都不敢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