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五章 城市管理(第1/2頁)
章節報錯
唐三任一顆懸著的心算是落下了,若是這樣無底線的搞下去,用不了幾年,唐家的財富就能富可敵國,這樣的財富掌握在一個家族的手裡那就是天大的隱患。
天知道什麼時候哪個子孫覺得自己家錢太多了,想玩點的刀槍劍戟,那老唐家就等著在菜市口被咔嚓吧!
“陛下!這樣的這金銀產業絕對不能落在私人手中,一方面會使得私人資本過度膨脹,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另一方面,若是放開私人領域,大量的金銀流向市場,會極大的推高物價,物以稀為貴,金銀多了也就不值錢了。”
“大明的金銀儲備還差得多,尤其是黃金的儲備,未來的貨幣必定是以數量更為稀少的黃金作為衡量標準。
黃金的儲備多少,也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底氣,金屬貨幣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早晚都會因為攜帶不便,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必定是紙幣。
當然不能如我朝的寶鈔那般,毫無節制的濫發。如何保證紙幣的價值,這就需要黃金白銀儲備的託底。
也就是說老百姓手中的紙幣能夠隨時在銀行兌換出黃金白銀,只有這樣老百姓才會相信一張輕飄飄的紙能夠換取各種貨物。
如今大明皇家銀行退出的不記名活期存單就在嘗試代替銀幣在市場上流通,這種不記名的銀票最小面額是一兩,銀行憑票兌換,誰拿著就是誰的。如今商家在互相交易時已經開始使用這些活期的存單。
交易金額越大,紙幣越是方便,等到時機成熟,銀行就會發行更小面值的紙幣,比如半兩、一百文。
這些小面額的紙幣才是使用最頻繁的紙幣,出於成本考慮,越小的面值用金屬貨幣越合適,畢竟用的越頻繁,磨損就嚴重,殘幣若是不能免費為百姓更換,會極大的挫傷百姓對紙幣的信心。”
唐三任這麼多年執掌大明,對於經濟執行可以說有著獨到的見解,對於太上皇的這番貨幣理論他是深以為然的。
貨幣的本質就是國家賦予的信用,之所以世界各國都選擇了貴金屬做為貨幣,就在於貴金屬的稀有性,貴金屬本身就自帶價值,然而這種本身的價值與貨幣是不對等的,貨幣價值取決於國家商品的充裕程度,以及國家的調控能力。
比如一些商人的囤積居奇就會嚴重擾亂貨幣的價值,這就是歷代官府對於囤積居奇都是採取打擊態度,若是按照交易自由的理論,人家屯著貨物不賣沒有問題,賣不賣是商家的自由。
可是這種行為會極大的擾亂貨幣價值,貧苦百姓在這種囤積居奇的鬥爭中受到的傷害最大,一個負責任的國家絕對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陛下!您一門心思到東方大陸淘金最大的目的除了賺取研究經費之外,更大目的是為大明增加黃金儲備吧?”
朱瞻基點點頭道:“季重猜的沒錯,黃金在未來肯定是世界上最通用的貴金屬貨幣,哪個國家掌握了足夠多的黃金,那麼這個國家就掌握了金融霸權。
有了金融霸權,它的附帶屬性就是商品的定價權,也就是什麼東西值多少錢我們說了算。比如我們需要棉花做為生產棉布的原材料,我們自己國家的棉花產量太低,需要在世界範圍內採購棉花,那我們就故意將棉花的價格壓低。
等到生產出棉布,我們需要出售的時候,我們就將棉布的價格提高。操控了商品的價格,我們獲得利潤難以想象。”
“陛下!您這也太異想天開了吧,別的國家又不是傻子,又不是我們降價他們就跟著降價,人家也可以選擇不賣給我們。”
“這就是金融的厲害,只要我們操控了價格,他賣給誰價格都不會高,因為全世界的價格都看我們。”
“這是為何?”
“比如我們規定全世界所有國際貿易都必須以黃金為結算貨幣,而我們手裡的黃金最多,當我們大量採購原材料的時候,這個時候是我們向外輸出黃金的時候。
我們可以將黃金的價格抬高,這樣我們的金幣的購買力就增加了,是不是變相的降低了原材料的價格。
當我們向外出售商品的時候,就是黃金回流的時候,我們就操作黃金價格下跌,我們的商品價格是不是就變相的提高了。”
唐三任琢磨半天,總覺得哪裡不對勁,這個邏輯看似有道理,可是總覺得缺少什麼。
“陛下!您說的這套東西只適合人家願意與我們交易,如果人家關起門來自己過日子,不願意與我們做生意,也不願意買我們的商品,那我們不是也沒轍嗎?”
“誰敢?我大明是自由貿易的捍衛者,如果誰敢設定貿易壁壘,阻擋自由貿易,我大明的海軍隨時都會開到他們的家門口,用我們的大炮告訴他們做人還是守規矩點兒好。
一個不守規矩的國家,全世界都會唾棄他的,我大明如何能夠允許這種害群之馬存在,一定會為世界除害。”
唐三任聽著太上皇說著如此不要臉的話,咋就聽著這麼舒服呢!
嗯!能欺負人的感覺真爽!
又閒聊了幾句,朱瞻基轉移了話題:“季重!出來一年多了,是時候回去一趟了,沒有實物送回大明,誰會相信東方大陸有黃金。
又如何利用淘金的噱頭招攬移民,沒有足夠的移民支撐,我大明如何能夠牢牢地守住此地?”
“陛下的意思是?”
“朕的意思是讓你在金山再委屈一兩年,等到一切步入正軌,金山也將官府搭建起來的時候再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