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希望用財物贖回他們部落的勇士,朱瞻基當然不會同意,好容易抓住的勞工哪裡能放走,至於財物,土著能有什麼財物?

各個部落又退而求其次,希望他們能見一見他們的族人,這一點上朱瞻基與唐三任倒是沒有拒絕,他們來這裡並不想與土人把關係處的太僵。

這些俘虜與家人見面的結果卻讓朱瞻基與唐三任始料不及,也不知道這些俘虜對他們的家人說了什麼,這些人竟然不願意走了。

面對這些老弱婦孺,朱瞻基還真下不去狠心驅逐,雙方語言不通,溝通起來也不是很方便,最後還是在以為有語言天賦的土人俘虜的幫助下,才徹底的明白這些土人想要幹什麼。

原來這些家屬聽說俘虜們每天都能吃飽飯,這讓土著家屬們非常羨慕,他們也希望留在金山,為大明幹活,只要管飯就行。不要小看吃飽飯,在工業革命和生產力爆發之前,吃飽飯都是各個政權努力爭取的目標。

這真是想瞌睡就有人送枕頭,朱瞻基與唐三任自然是滿口答應下來,不過卻有個條件,那就是所有土著的娃娃都要到淘金隊伍建立的學堂讀書。

土著問讀書是幹什麼,唐三任就解釋說,是為了讓孩子長本事,他不希望土著們的下一代還什麼都不會。

土著們沒有多想,覺得讓自家的孩子去學本事這不是壞事,他們哪裡知道,正是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在兩代人過後,這些土著的後代就完全喪失了他們本民族的特徵。

大明就是用教育這種最低成本的國防,成功的將這些土人同化,當然這種同化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高等文明對付低等民族。

有了這些土著人口的加入,淘金隊伍在金山附近的河流兩邊開墾了大量的荒地,今年的農時已經耽誤,只能種植一些蔬菜和耐寒的成熟期短的農作物。

隨著金山的日益繁華,有越來越多的土著帶著他們的獵物,架著他們的獨木舟跨過海灣,來到金山交易。土著帶來的都是獸皮、原生礦石這些原材料產品。金山這邊的交易商品是醃製的鹹魚、經過加工的蔬菜等初級加工的農產品。

這種交易使得金山獲得了更多的原材料用於返回大明交易,土著們也能在交易中獲得大量的食物,彌補自己不落中食物不足的問題。

朱瞻基與唐三任二人看著這個兩人一手締造的城鎮日漸繁華起來,心中無比的欣慰,轉眼之間他們已經來到金山半年的時間,來的時候還是盛夏,現在已經是隆冬季節。

算算時間再過幾天就已經是景泰二年,雖然人不在大明,但是該有的過年的儀式感還是要有的。最能代表過年的紅燈籠與紅春聯都要準備上,紅紙沒有那就尋找紅色的顏料將白紙染紅。

唯一的遺憾是,由於要保證糧食的供給,所有的糧食都不得釀酒,朱瞻基也不例外,可以說今年的這個年過的,是朱瞻基從有記憶以來最寒酸的一個年。

不過胡氏與孫氏倒是感覺很是自在,一輩子被困在深宮之中,現在不但能夠四處遊玩,而且由於缺少人口,所有人都要一個人當兩個人使喚。兩個女人也不例外,被安排到學堂去給土人的孩子開蒙讀書。

孩子們對語言的接受能力非常地快,第一個月還只能一個字一個字的學,到了第二個月的時候,就已經能夠大聲讀出一句完整的句子。

忙忙碌碌的過完這個年之後,朱瞻基與唐三任商議,如今這黃金已經生產了不少,是時候回大明一趟了。

金礦的生產步入正軌之後,每天都能生產近五百兩黃金,這半年多的時間,淘金隊伍已經存下了二十萬兩黃金,換算是成銀幣那就是六百萬兩。

這樣一筆財富簡直比打劫都來得快,朱瞻基與唐三任仔細核算了一下成本,最主要的成本就是採購海船和錢來金山海上的消耗。

等到了金山之後,大部分的糧食消耗都可以透過貿易,以及自己生產獲得,不但養活了自己,還捎帶著養活了三四萬的土著百姓。

還有一筆開銷就是如今已經一年到期,答應所有隊員的黃金也到了兌換的時候,每人十兩黃金,再加上一些重要崗位的付出,連同船員與侍衛千戶的薪俸付出,以及雜項開支共計需要支出五萬兩。

剩下的十五萬兩黃金就是這一年來的純利潤,今年這一年還是隻生產了半年,步入正軌的時間更加的短暫,這讓唐三任震驚不已,如此的利潤,一旦傳揚出去,那還不讓人瘋狂了。

不說皇帝佔有八成的分子,就是自己這兩成股份,這一年下來也有兩萬五千兩黃金的利潤,對於個人來說,這可是一筆鉅款。

唐三任感覺自己的心肝都在發抖,個人佔據這麼多的股份一定不是好事,錢太多了恐怕會給自己的後輩兒孫招禍。

“陛下!這利潤太高了,黃金的採礦與冶煉不能放到私人手中,這是取禍之道啊!”

“當然不能放在個人手中,黃金是高價值商品,關稅稅率是六成。這些黃金需要繳納六成的所得稅交給國庫,能夠到我們手中的只有剩餘的四成。

就算是四成也有六萬兩,這是一筆鉅額的財富,這樣的金礦只能掌握在朝廷的手中,我們到這裡掙得就是這一錘子買賣,回去之後就會有朝廷派員來接手,同時也會大量移民金山。

可以預見的未來,金山會得到快速的發展,礦山不允許百姓開採,河流裡面的金沙老百姓還是可以進行淘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