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出現這樣的問題,不是因為你們的分封除了問題,河套地區到現在也是地廣人稀,你們最大的問題是不注重武力的培養,都太過貪婪。

事實證明沒有武力的支撐,無論有多少財富,都是替別人存錢,人家沒來拿,是因為人家覺得現在還沒到那得時候,豬需要養肥了才會殺掉。”

皇帝的話說的難聽,卻無限接近事實,若是晉藩有足夠的武力,土默特部還敢每年跨過黃河打草谷嗎?

說句不好聽的,就算晉藩欺負了他們,在他們沒有能夠打敗晉藩的實力之前,也得忍著,根本不會出現這種被人按在地上摩擦的結果。

朱鍾鉉嘆了口氣說道:“陛下!祖父與父王前半生吃了太多的苦,好不容易拿回王位,心裡只想著將從前吃過的苦補償回來,根本就沒有思考晉藩未來該怎麼樣。

晉藩走到今天這個地步也是咎由自取,本來可以在河套稱雄的局勢,卻生生的成了喪家之犬。”

朱瞻基安慰他道:“鍾鉉!不論君臣,朕也是你的叔叔輩,你想過沒有,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就算放棄宗室的身份,你的學識不會丟掉,只要你有本事完全可以參與到大明的朝堂中來。

沒有了宗室身份,原本你們不能做的事,現在都能做了,你們可以經商,可以科舉,哪一行不能出人頭地呢!”

“侄兒也是這麼想的,正想著回到關內就報名參加科舉,讀了這麼多年的書,也該試試自己的學的到底怎麼樣。”

“朕看不錯,你才十八歲,今後的路還長著呢,朕盼著在殿試上看到你。”

朱鍾鉉對自己的學問還是很有自信,覺得只要自己下場參與科舉就能考中一個不錯的名次,大明現在兩套選材班子,一套是科舉制度還在運轉,不願意放棄傳統的讀書人可以走這條通道進入仕途。每年的定額一樣是三百人。考中進士計程車子,要進入政務學堂接受一年的政務培訓,然後才能分配到各個地方,從最基層開始做起。

另一套是政務學堂體系,這一套體系是隻招收新式學堂出來的考生,這些考生只要能透過政務學堂的入學考試就能進入政務學堂學習。如今的政務學堂每年固定招收三百人,這些學生畢業之後會分配到大明的各個地方,從基層做起。

這兩套班子出來的官員,天然就形成了兩個陣營,兩個陣營是絕對的競爭關係,都想證明自己才是大明的未來。

這就是良性的競爭,大明現在的考核不看你說了什麼,一切都是以政績說話,溜鬚拍馬可能在最基層的時候還能起到作用。

一旦到縣級官員的位置上,有沒有政績那就是一目瞭然之事,實打實的政績做不了假,大明如今的政績考核分為三個方面。

第一是百姓的生活水平,若是在你的治下,百姓的過的食不果腹、衣不遮體,說出個天花亂墜你也是個庸官。

第二是教育水平,這個不是看本地出了幾個舉人,幾個進士,而是考核當地的兒童入學率,哪個學生提出了新的學問假說,做出了某項影響百姓生活的重大發明。

第三是人口增長,你的治下人口越來越少,不管是生的孩子少,還是百姓選擇了移民,都是你這個地方的責任,百姓移民是因為在你的治下生活的不好,才會選擇移民追求更好的生活。

第四是醫療衛生,百姓能否看得起病,生病了能否有效的治療,這是一個地方官主要職責。

第五是治安情況,一個地方盜匪橫行,殺人越貨,命案頻出,說的再好也是假的。

這些政績都是需要官員腳踏實地去做事才能做到,而不是當老爺坐在官衙中喝茶聽曲兒就能做到。

朱鍾鉉是接受的是傳統的教育,是標準的儒生,想要混官場並不容易,他的身份的額敏感性,天然就會讓官員對他敬而遠之。

就算是失去宗室身份,朱家子孫的身份可是改不了的。官員們不想因為跟一個被貶為庶人的宗室子發生交集。

不過朱瞻基倒是真心希望他能成功,甚至如同後世的那位首相一般成為大明一位剛正不阿的名臣。

閒聊了幾句之後,二人轉入正題,關於晉藩的撤藩問題可不是一件小事,一旦操作不好就會造成非常惡劣的影響,尤其是會令南洋的各個親藩產生疑慮。

“鍾鉉!既然決定了撤藩,朕也就不跟你拐彎抹角了,這麼說吧,你晉藩這些年在河套開墾的土地,朝廷會按照市價收回。這筆錢你們怎麼分朕與朝廷不管。

撤藩後你們就成了普通百姓,與普通百姓一樣,無論是種地還是經商,該交稅交稅,該服役服役,不能仗著自己朱家子孫的身份對抗官府。

若是有人胡作非為,朕不會給你們留任何情面,《大明律》絕對不是擺設,觸犯了法律誰都救不了你們,這一點上你一點要跟晉藩上下講清楚。”

“土地的問題臣相信朝廷會秉公處置,臣關心的是戶籍問題,我晉藩遷徙至河套這麼多年,大明已經沒有了晉藩的戶籍,沒有了宗室的身份,臣等戶籍怎麼辦?”

“戶籍不是問題,你們願意選擇去哪裡定居,地方官府都會給你們辦理當地的戶籍,就是你們不願意離開河套都可以。

只是身份不同,以後你們的土地需要向朝廷繳納賦稅,朝廷要的是對河套的直接管理權,而不是要把你們從河套趕走。”

“別人臣管不了,也不想管,臣出生在太原,童年也在太原度過,臣想回太原居住。”

“這不是問題,選擇太原也很好,你晉藩是不是在太原還有產業?”

朱鍾鉉點點頭道:“還有一些直屬侄兒的產業,其他的產業侄兒也不與那些叔伯相爭,都留給他們去分吧,太原的產業足夠養活我們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