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情況下,老百姓的移民意願會無限的降低,想要讓百姓還有移民的意願就必須要有新的刺激手段。

大明朝發展到今天,已經是一個自耕農、農場、手工業以及國家工業相結合的國家,並不是一個單純的農業國家。

對於人力的需求比以往任何一個朝代都要緊迫,別的不說,就是朝廷規劃的道路建設,就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填補,還有工業城市的工人需求也是一個非常大的缺口。

可以說這些人力缺口已經影響到了大明的經濟發展,工坊主為了留住工人不得不一次次的提高工人的薪水與福利,這就造成了工業品的價格一直在上漲。

工坊主也不是傻子,不可能做賠本賺吆喝的買賣,工業品的價格上漲,帶動了其他商品的上漲,原本工人上漲的薪資,轉了一圈發現跟沒有上漲區別不大。

物價的上漲造成的通貨膨脹,使得老百姓不敢輕易將手裡的錢花出去,沒人消費就會造成市場萎縮,市場萎縮就會讓工業品造成積壓。

很明顯大明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瓶頸,雖然說大明還有龐大的海外市場,但是海外市場也不是萬能的,好多商品在海外並沒有市場,比如一些技術門檻不高的日用產品,海外自己也能生產,何必要花高價買大明的。

也就是說大明如今急需提高生產力,用來降低生產成本,透過商品的降價刺激百姓的消費,老百姓花錢那都是要算計的,只有他們認為自己買的商品是佔了便宜的時候,他們才會心甘情願的花錢購買。

人口的增長不僅僅是提供勞動力,更重要的是能夠提供消費市場,有人才有市場,人口問題已經成了朝廷現在面臨的刻不容緩的大問題。

連續兩年的人口統計,大明的人口都在一萬萬的關口徘徊,不是沒有增長,那點少量的增長全部被移民抵消。

內閣的幾人都是受皇帝思想影響最深的,他們當然明白皇帝所表達的意思,不過大明的人口不能快速增長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孕婦死亡率和嬰幼兒夭折率都非常地高。

往往一個家庭,高高興興的娶了個媳婦回去,一家人看著媳婦肚子一天天的大了起來,可是在分娩的時候卻因為難產人沒了。

一屍兩命是對一個家庭致命的打擊,當初成立醫療衛生部的目的就是提高全民的醫療衛生水平,然而這麼多年過去了,收效卻並不明顯。

老百姓生孩子還是寧願選擇在家中生,不願意進醫院,最大的問題居然不是錢,而是覺得女人若是在醫院生孩子就是傷風敗俗。

“陛下!要想提高人口,首先最大的問題就是降低孕婦的難產率和嬰兒的夭折率,生孩子是女人在鬼門關走一遭,小兒又難養,這也是人口不能快速增長的原因。”

“季重可有什麼好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或者說我們現在的醫術能不能保證孕婦最大可能的順利生產。”

“陛下!醫療衛生部的醫生認為,導致孕婦難產的原因有幾種,第一種就是孕婦年齡太小,最小的孕婦竟然只有十三四歲,這個年齡的女子自己還沒有長成,一旦懷孕難產的機率非常之大,朝廷應該出臺律令,禁止早婚。

第二種是觀念問題,大多數百姓都認為這分娩是極度私密之事,哪裡能夠放到醫院去生產,尤其是醫生有可能還是男子,這是絕對不可容忍的。

還有一點至關重要,那就是大明如今纏足成風,越是大戶人家越是嚴重,這些纏足的女子行動不便,懷孕之後更是行動困難,這就更加造成了女人缺乏鍛鍊,大部分時間都是臥在床上,諸位應該很清楚,這人一旦缺乏鍛鍊就會出現各種問題。

首先就是身體會非常虛弱,分娩生產是個極其費力的事,,女人體弱就會加重難產的機率。”

唐三任的話音落下,朱瞻基的眉頭就皺了起來,他還從來沒有從這個角度上考慮過問題,其他幾位閣臣也是若有所思,他們這個年齡,哪家不是兒孫滿堂,哪一家都有難產而死的婦人。

以前大家都把這種事看成是天意,如今唐三任捅破了這層遮羞布,幾人都是低下了頭,自從前宋以來,士大夫的審美越來越變態,把纏足的奉為大家閨秀的標準。

同時喜歡十幾歲的小女孩,甚至認為女人一旦超過二八年華就已經青春不在,在話語權掌握在士大夫手中的時代,為了迎合士大夫的審美,女人纏足之風越來越普及,同時女子出嫁的年齡也越來越小。

朱瞻基冷聲說道:“朕當年就說過,這纏足就是陋習,可是一直沒有著手整治這一陋習,現在看來已經到了不整治不行的時候了,季重所說的朕總結起來就是兩件事。

第一:立法嚴禁女子纏足,一旦發現誰家逼迫女子纏足,父母將會受到嚴懲;第二:提高女子的成親年齡。

朕總結的可有疏漏?”

“陛下聖明,確實如此,同時還要規定所有女子分娩必須到醫院生產,沒有醫院的生產記錄,將不給新生兒頒發戶籍,沒有戶籍大明百姓所享受的各種福利都享受不到。

當然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要施行免費生產,不然地方醫院會把朝廷為民的新政操作成他們斂財的新政。”

“你們認為唐首輔的提議是否能夠施行?”皇帝問道。

周忱一聽這怎麼又出了花錢的事,這全國的百姓都在醫院免費生孩子,一年得多花多少錢啊?朝廷這幾年財政是寬裕了一些,可是花錢的地方也多了。

真要再加一個生孩子的預算,也不知道下一年的財政能不能支撐的住,從經濟的角度上來說周忱是堅決反對這麼做,不過從長遠來看,這醫院提供免費分娩服務,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