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名持豐的話對足利義教觸動很大,雖然明國與倭國的戰爭進行的很短促,但是帶給足利義教的震驚卻是非常的巨大。

赤松滿佑率領的六萬軍隊肯定不是倭國最強大的軍隊,這樣的軍隊足利義教自信自己也能擊敗。可是在短短的一天之內就差點把這六萬軍隊打的全軍覆沒,整個倭國也找不到這樣的軍隊。

更何況明國的軍隊只是倭國軍隊的一半還不到,以少勝多還能打得這麼幹淨利落,這就不是碰巧運氣好能夠解釋的通。

透過敗退回來的赤松滿佑與細川持之的描述,六萬人馬給明軍造成的傷害估計連百人都沒有,人家幾乎是用無傷亡輕鬆拿下了戰役。

對於明國武器的描述更是讓足利義教震驚萬分,那種火器排山倒海般的射擊,簡直就是倭國軍隊的噩夢。

沒想到這樣先進的武器,明國人竟然願意出售,就像山名持豐所說的那樣,明國不可能會把最先進的武器賣給倭國,可是就算是差一些的武器也會比倭國的武器強得多。

“山名君!武器什麼時候拿到手?”

“明國人拿到天皇與將軍簽字後的條約便與卑下商談武器採購合約,卑下與王太監初步達成的採購意向是一千杆鐵炮。

卑下本來還想談大銃的採購,被王太監一口拒絕了,看來明國對大銃的管制比較嚴格,王太監再貪婪也不敢把大銃賣了。”

“山名君見過那些大銃的樣子沒有?”

“見過一個輪廓,構造如何卑下並不瞭解,如何製造更是無從得知。”

“唉!”足利義教嘆了口氣說道:“希望以後遣明使能夠在明國學到製造這些武器的技術吧!”

“但願如此吧!若是沒有什麼事,卑下就回去等待訊息,條約簽訂完成,卑下也好抓緊時間與明國換約。”

“山名君辛苦了,不過你還要再受點兒委屈,條約一旦傳播出去,百姓的怒火都會集中到你的身上,回到封地一定要注意安全。”

“這一點卑下在接受這個差事的時候就有所準備,總得有人做出犧牲,只希望卑下揹負了罵名之後,能夠激起國民的奮鬥之心,”

倭國的效率很高,三四天的時間就把條約所牽涉的所有關係理順,山名持豐也順利的拿到了條約的文字,這個時候條約對大明來說已經生效,對大明還要等到條約送到皇宮,皇帝用璽內閣副署之後才能生效。

當然這一步已經不重要,這樣的條約對大明來說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傻子才不同意。

等到王瑾拿到條約文字已經是半個月之後,拿到條約文字由金英帶回了國內六百里加急傳回京城,王瑾開始正式建設石見國,同時等待接收倭國的賠款。

明國艦隊就在倭國的近畿活動,倭國自然不敢拖欠大明的賠款,在大明軍隊再次登上石見國的陸地上之後,倭國籌集好的三百萬兩白銀已經送了過來。

在經過一系列的成色評估之後,王瑾又逼著倭國再補償大明二十萬兩,不用想也知道這是我國為了少賠錢故意在銀錠裡摻假造成的成色不足。為了不想打這個麻煩,王瑾對山名持豐要求,明年的賠款必須使用大明銀幣。

使用銀幣,一兩就是一兩,絕無成色之分。然而就是這樣一條規定,卻促使倭國逐漸用大明貨幣代替了倭國本身的白銀體系。

王瑾利用這筆賠款開始在石見國招募勞工,修建軍事基地。軍事基地的地址就選在了後世的石見銀山附近,艦隊帶著的選礦大師傅已經找到了銀山的銀礦礦脈。等到軍事基地將這一片地方完全圈起來之後,就開始正式開採。

這樣一座銀山,一年的淨利潤至少能夠達到上百萬兩,海軍肯定不能長期在這個基地駐守,接下來就要從國內調遣羽林軍輪番到這裡駐紮保護大明的這塊錢袋子。

朱瞻基看到了條約文字,心裡的一塊石頭終於落了地,他真怕倭國頭鐵跟大明玩人民戰爭,倭國多山,就算大明強大也會陷入倭國的泥潭。

君不見後世的兩大強國鷹醬與毛熊都在世界上最窮的駱駝家裡折戟沉沙,真要打成那樣只有投入沒有回報的糊塗仗,大明只有灰溜溜撤兵一條路可走。

還好倭國上下沒有見識過什麼叫做帝國墳場,也沒看過教員的《論持久戰》,被王瑾狠狠打了一頓,再讓金英這邊一恐嚇,條約順利的簽了下來。

如今看到條約落地,接下來就要佈局向極東之地探索,不同於沒有國家支援的探險,朱瞻基為東洋艦隊設計了一條便於安全到達極東之地的航線。

艦隊從旅順港出發,經過儋島(濟州島),這個大島已經被東洋艦隊佔據,作為東洋艦隊的前進基地。

對於大明佔據了儋島,李氏朝鮮儘管心中有所不滿,卻不敢有任何不滿的表示,不過大明不想落下以勢欺人的罵名,在與朝鮮方面商議之後,以二十萬兩銀幣的價格將儋島購買了下來,從此這個島就與朝鮮沒有了任何的關係。

李氏朝鮮方面本來以為被大明爸爸搶佔了一個大島,沒想到大明爸爸還會給自家二十萬兩銀幣的買島錢。不同於石見國的處理方式,石見國除了有銀礦之外並沒有其他的價值。

而儋島地處東方航線的要衝之地,關係著大明艦隊的安危,這個島無論如何都要控制在大明手中,大明就沒有打算把這個島交還給朝鮮。

最難處理的是島上的居民,島上居民基本都是高麗人,大明不能如那些白皮一樣把這些土著全部清理,只能透過文化慢慢同化,一部分會在大明向東探索的時候移民到其他地方,剩下的將會與大明遷徙過來的百姓混居,慢慢的與大明一樣,再也分不清彼此。

儋州在向前便是對馬島、石見國、石見國進行補給之後,沿著倭國的海岸線一路向東北航行,在蝦夷地再建立一座前進基地,在蝦夷地獲得補給之後再次出發,穿過蝦夷地與國後島之間的水道,沿著蝦夷地北方一串破碎的群島繼續向北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