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四章 劉承江(第2/2頁)
章節報錯
那些彈劾之人看到了這篇文章,頓時如耗子見貓麻爪了。皇帝這是赤果果的打他們的臉呢,本來還蠢蠢欲動想要嘗試報復劉承江的人,一下子熄滅了心中所想,錢財重要,生命更重要。
朱瞻基之所以這麼高調的宣傳這個年輕人,就是希望透過這種方式保護他,不然這個年輕人遠在邊陲,出個什麼意外實在是太正常的事。
有了這層保護,那些人想要動劉承江就得掂量掂量了,萬一皇帝真要一查到底,天下就沒有不透風的牆。
被劉承江收拾老實的商人們,開始乖乖的將所差的賦稅補齊,同時又按照新政的稅率制定了建水的商業稅,沒有敢於反對。
州衙收購山貨的舉措並沒有因為商人們又開始營業而停止,一直執行的都是剛開始的收購價格,半個月結一次帳。
劉承江之所以這樣制定規則,並不是現在州衙沒有當時付款的能力,而是不想與商人競爭,畢竟州衙的最要目的是施政,而不是做生意。
還保留收購的山貨的攤子,是為了讓商人們不敢肆意盤剝百姓,因為有官府的收購價放在那裡,商人就絕對不敢低於這個價格收購,官府的這個攤子就相當於給山貨定了一個最低的保護價。
山民們漸漸的都知道了劉承江這個新任州判的威名,有什麼事都來找劉承江處理,官府的威望越來越高。
按照這樣的施政下去,三年考核的時候,劉承江絕對能拿到全優的政績,但劉承江就不是一個按部就班做事的官僚。
當年那個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小書生,一進入官場便如魚得水,一心要做一個名垂青史的名臣。
在取得山民信任之後,劉承江開始走訪山民村寨,招募願意到平地上種地的山民,種地對於一些山民還是很有吸引力的,可是這些山民是比農民還要貧困的存在。
知道這些山民的顧慮之後,劉承江便承諾官府可以向他們借貸種子耕牛,山民只要每年付出一成的利息給官府,分十年還完。
而且第一年種植官府免稅,第二年只收定額的一半,第三年收定額的八成,到第四年的時候才按照定額交稅。
這樣優惠的政策吸引了好多的山民下山開荒種地,為了讓山民儘快的學好種田,劉承江組織州內最有經驗的老農手把手的教授他們耕作。
也該著劉承江官運亨通,在經過論證之後,建水州被選定為征伐麓川的中轉站,朝廷要在這裡大量興建基礎設施,拓寬河道、修建碼頭倉庫,向向麓川方向修築官道,這些工作都需要大量的勞工。
這樣建水州一下聚集了比建水州本來人口多十倍的人口,這麼多人在建水州的吃喝拉撒將產生多少需求,為了與土司爭奪百姓,朝廷修建這些工程完全是採用僱傭的方式。
勞工們手裡有了錢,除了帶回去給家人外,他們自己也要進行消費。圍繞著這些勞工,建水州很快就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了眾多的店鋪。
這種城市的虹吸效應,會呈幾何增長的方式增長,到了宣德十一年底的時候,建水州編戶齊民的戶數已經超過了五萬戶。這樣的人口規模放到後世也是一個縣城的規模。
更何況是大明朝宣德年間,全國的戶籍人口也就不到一千五百萬戶。不過這樣暴增的人口也給劉承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首先解決這些願意編戶齊民的山民種地耕牛、種子、農具至少就需要十萬兩銀幣。
十萬兩銀幣放在國家層面那只是滄海一粟,可是放在建水這樣的邊陲小州上那就是一個天文數字。
這樣一大筆錢從哪裡出,難得到別人,卻難不倒從政務學堂走出來的劉承江,他以建水州未來五年的商稅做抵押,向昆明皇家銀行分行,以年息一成利息貸款十萬銀幣,也就是未來五年建水州的商稅要優先用於償還銀行的貸款。
在建水當官一年的時間,就讓這個年輕的大明官員成了山民心中的神祗,在山民心裡這個劉大老爺就是前來拯救他們的神祗。
有了這麼多山民下山,原本還犯愁在西南不好招工的建設部派駐過來的建築隊,根本就不愁找不到幹活的人。畢竟農閒的時候到工地上幹活不僅能夠省下自家的糧食,還能掙到錢,誰不願意啊!
有了這樣的掙錢渠道,本來以為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還清的貸款,竟然一年多的時間就還清了。到了宣德十二年底的時候,大部分的山民已經將貸款還清。
有些出現變故的百姓沒有還上貸款,官府也會進行適當的幫扶,當然那些遊手好閒,把官府分發下來的耕牛種子賣掉揮霍了的人渣,有的是辦法對付他們,建設部可是到處都缺苦力呢,這樣的罪犯他們最喜歡,只要管飯不餓死就行。
經濟民生上的問題雖然困難,劉承江都能想辦法解決,唯獨這教育問題,劉承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這麼多的山民下山,若是不進行教化,用文化來同化他們,早晚都會變成土司的天下。
這個問題劉承江實在是解決不了,只好救助於朝廷,他是獅子大開口,希望教育部給建水州撥款十萬兩銀幣建設一百所小學堂,每個小學堂至少要有十二名教師。
教育部尚書胡瀠看到這樣的要求目瞪口呆,一個小小的邊陲小州一張嘴就要一千二百名小學教師,他知不知道大明這一年一共才能培養出多少個合格的小學教師。
別的地方就不需要小學教師嗎?按照建水州的要求,一個州就要一千兩百名教師,全國有多少個州縣,那得需要多少小學教師啊?
胡瀠想想都覺得這個劉承江瘋了,這樣的條件別說內閣不同意了,就是皇帝看了也會認為這人腦子有病吧。
可是沒想到皇帝比劉承江更瘋,在看完了這封奏疏後,連內閣的票擬看都沒看便丟進了垃圾簍,直接在奏疏上批閱了四個大字‘全部照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