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八章 第二次羊毛戰爭(三)(第1/2頁)
章節報錯
就在王景弘開始緊鑼密鼓的開始為新的軍官學堂做準備的時候,侯顯與洪保已經返回南京覲見皇帝陛下。
不得不說王景弘的政治敏感度,朱瞻基非常清楚,這個時代的通訊手段非常匱乏,想要對軍隊進行全面的控制,在選擇將領的時候,忠心更比能力重要。
尤其是海軍這種長期遊離於大陸之外的軍事力量,保證其忠心程度要比保證其戰鬥力更加重要,所以朱瞻基從未想過要把海軍交到外臣手中。
除非有一天大明的通訊手段能夠千里之外無障礙溝通,這種通訊能力朱瞻基知道有生之年都可能見不到,甚至就算有他這個擁有作弊視角的皇帝,百年之內都未必能夠實現。
對於侯顯與洪保這兩個海軍大佬回到南京,朱瞻基當然是非常的重視,海軍這些宦官的年齡都已經偏大,是時候為海軍挑選一批合適的接班人了。
侯顯與洪保二人回到後宮,朱瞻基在晚上的時候召見了他們二人。兩人別看在外面是一方大佬,可是在宮中卻排不進宦官隊伍的前十。
規規矩矩的給皇帝行完禮之後,二人垂手而立,等待皇帝的垂詢。朱瞻基看著二人,侯顯已經六十多歲,宦官身體殘缺本就比尋常男子衰老的快,侯顯更是顯得老態龍鍾。
一瞬間朱瞻基差點不忍心再讓這個老太監去海上漂泊,然而這個時候海軍還離不開這些老太監。等到他們將接班人培養出來,才是他們頤養天年的時候。
洪保倒是年富力強,看他這身體,再為皇家賣命二十年一點問題都沒有。
“兩位都是朕的心腹,對朕將你們的職位互相調換可有什麼意見?”
“陛下!戰區互調是對臣等的保全,不管是誰久在一個地方任職,總會有各種的複雜關係。臣等雖然是內宦,亦是人,是人就避免不了這種複雜關係。
異地互調,可以讓這種複雜關係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只要海軍基層是穩定的,高層的調換並不會影響海軍的戰鬥力。”侯顯拱手認真說道。
朱瞻基不置可否的點點頭,當皇帝這麼多年,他早已不是當年的那個政治小白,會衝動的跟臣子正面互懟。
不管侯顯說出的話是否是真心,對於這種戰區互調都必須要定期進行。
“你能如此之想,朕心甚慰!此次召集你們二人回來,主要是兩件事。第一件事是關於王景弘所說的對卡國開戰之事,洪保你可有把握接替王景弘指揮西洋艦隊?”
“臣不敢說萬無一失,不過根據王公公的分析,臣有信心打贏這場仗,並且為我大明爭取更大的利益。”
“你有信心就好,這次去西夷之地,你帶領西洋艦隊的五個分艦隊,共計八十艘戰艦。隨你們艦隊出戰的陸戰隊四個協一萬人馬,朕的要求不高,只要將卡國打服,讓卡國不再敢對我大明升起反抗之心。
記住了打服了就好,不要對卡國打擊太大,這對大明沒有任何的好處。大明只要保證我們的商品能在卡國自由售賣,不受卡國干涉就好。”
洪保已經跟王景弘深談過這些問題,自然知道皇帝所說的意思。不過洪保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躊躇了一下,不知該不該說。
朱瞻基看出他有想說話,便問他:“洪保!你可有什麼不同的想法?”
“不同的想法倒是沒有,不過臣倒是認為不能太容易的放過卡國,哪怕我們現在打垮了他們,過後再援助他們都行,就是不能輕易放過卡國。
若是輕易放過卡國,會讓其生出輕視之心,覺得我們即使軍事強大也不敢把他們如何?”
“你想怎麼打?”
“臣要打到卡國割地賠款,讓其從內心生出對大明的恐懼,然後再透過賠款控制卡國的財政,讓其成為我們的附庸。”
“你這個想法若是在南洋實施,朕絕對會支援你,可是在西夷之地,朕堅決不允許你這麼幹。你要知道我們往返一次西夷,至少需要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
這麼長時間,西夷發生什麼變故,我大明根本不能及時做出反應。當我們將卡國削弱了之後,他的那些鄰國一刻也不會閒著,說不定在我們離開之後就會快速將虛弱的卡國吞併,甚至會將葡國也一併吞併。
在西夷之地,保持各方力量的均衡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不然有任何的變故我們都是鞭長莫及。不過你的那個割讓土地的想法倒是不錯,我們可以不要賠款,不過卻可以讓卡國將他們在海峽入口的那塊地方割讓給我們。
當然我們出錢買下來也行,甚至可以給卡國讓渡一些利益。只要我們卡住這個海峽入口,與葡國佔住的海峽對面的土地,一南一北控制住這個海峽入口,若是有可能將南邊的那塊地也控制住,這樣無論想從裡面出來的船隻,還是想從外面進來的船隻,都要看我們的臉色。”
洪保這些日子沒少研究西夷的地圖,自然知道皇帝所指的海峽入口是什麼地方,做為一個常年在海洋飄著的老海狗,洪保非常清楚這塊地方的利益。
卡住這片地方就等於將裡面的國家困死在地中海里面,想要出來那就得給大明好處。若是以後貿易興盛起來之後,光是收國王船隻的過路費和港口停泊費用,那就得賺的盆滿缽滿。
“陛下!請放寬心,臣保證為大明拿下這塊土地,不過還請陛下明示,土地拿下之後要留下多少駐軍?”
“駐軍肯定是要的,數量太少肯定不足以震懾不臣,那就留下一個協的完整作戰編制,這樣一支軍隊憑藉城池就算是遭遇進攻,也足以抵擋一年以上,能夠撐到下一次海軍到來。
不過單純的駐軍並不能讓這塊地方完全屬於我們,我們需要改變這個地方的人口結構。今後幾年你們最少要向當地移民幾萬人,使得大明控制的地區我漢人的人口數量佔到絕對的多數。”
“臣明白!不過以後朝廷還能給海外這麼大的人口支援嗎?”
“以後沒有了大規模的藩王分封,只有勳貴的分封,勳貴所需要的人口需要他們自己解決,這就減輕了朝廷對外輸出人口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