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三章 宴請周忱(第2/2頁)
章節報錯
“恂如!工業也不是萬能的,貿易更是如此,有些東西不是我們想買就能買得到的,比如糧食,現在是南洋各個小國糧食富裕,可以向我們出口,一旦他們自己的糧食都不夠用的時候,我們還能買到糧食嗎?
別忘了我們人口增長的同時,他們的人口也在不斷增長,在沒有戰爭消耗的情況下,人口總是會不斷增長的。土地兼併也是大勢所趨,就如太史公書說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逐利是人之本性。
儒家的虛偽就在於,既要逐利還要恥於言利,這樣矛盾扭曲的思想,才是儒家越來越僵化的根本原因。
想要改變興亡週期率,確保華夏一直能夠強盛下去,那就要不斷的超越自我,一方面超越我們儒家的理論基礎,儒家畢竟是存在於華夏兩千年經久不衰的學問,這麼長的時間屹立不倒,肯定是一種非常先進的學問,我們要做的是摒棄儒學中一些故步自封的理論,改良儒學使其能夠助力華夏的發展。
透過改良儒學,讓其他實學能夠在大明蓬勃發展,並給予實學更高的社會地位,這也是朕強調一些部門必須是專業學科出身。只有實學得到尊重,讓鑽研實學之人活的有尊嚴、有地位,社會的進步實學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絕對不是儒家一句奇技淫巧就能概括的。
當工業和實學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一定會催生一場農業大變革,機械取代人力耕作會是未來的大勢所趨。只有大農場形式才能催生這種機械耕作,小農經濟沒有機械耕作的土壤。
基於這一點,你在奏疏中所提到的將官田均分給普通百姓,朕是不同意的,均分土地只能是治標不治本,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用不了多少年,這土地該被兼併還是一樣被兼併,江南的官田同樣要按照千畝左右的規模進行拍賣,原本佃租土地的百姓,你那上海工業區不是缺人嗎?這可是現成的人手。
明年江南土地改革的擔子可就全壓在了你的肩上,一旦開始推行新政,江南不知道會有多少人想著要你的命。你南下的時候,朕會安排石亨率領一個協的羽林軍為你保駕護航。
到時候山東政務學堂的畢業生,也任你挑選。遇到阻力之後要想辦法找到他們的弱點,而不是跟他們對著強幹,這樣容易激化矛盾。
你要知道,一些投獻土地的百姓新政對他們也是造成損害的,這些人將是被士紳大戶推出來反對新政的主力,要想辦法分化這一批人。”
周忱靜靜的聽著皇帝的囑咐,這才明白自己的奏疏皇帝並沒有給自己回覆的原因。皇帝這樣當面給他解釋不同意分給百姓的原因,是給了最大的面子。
對於新政的要領,這些年周忱可沒閒著,皇帝在山東的推行新政的方法那也是看的明明白白,他也知道山東推行新政藉助了造反的推波助瀾,要比在江南各地容易的多。
不過皇帝在山東的新政那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有很多從來沒有遇到的問題發生。整個山東新政推行下來足足用了兩三年的時間,這才基本完成。
南北直隸與閩浙的新政推行肯定不能這麼慢的速度進行鋪開,如今已經是宣德八年底,周忱能夠感覺的到皇帝的迫切性,他不知道皇帝在擔心什麼。
可是朱瞻基卻清楚的知道自己在擔心什麼,明年就是宣德九年,再過一年的時間,按照歷史上的那個節點,自己已經距離死亡越來越近。
他要在自己‘駕崩’之前將這一切佈置好,未來朱祁鈺登基之後,就能按部就班的按照既有的步調前進,即使有所反覆,新政條件下,新的利益集團已經慢慢崛起,肯定不會甘於就這樣被儒家欺壓。
可是這些話他卻不能跟任何人講,不然人家會認為他是神經病,登基之後為了控制自己的體重和提高自己的免疫能力,朱瞻基刻意加強了鍛鍊以及保證飲食健康。
雖然說皇帝的壽命普遍不高,但是三十多歲就掛掉的皇帝也算是短命鬼了。只要熬過宣德十年這個坎兒,自己就算改變了原本的歷史。
至於自己能活多少年已經不再重要,只要在自己活著的時候,儘量將大明的未來佈局好就好。明年開始,朱祁鈺的教育也應該放在首要考慮的位置了。
君臣二人一頓飯吃了很長時間,談了很多關於新政的問題,朱瞻基本身就有很高的人格魅力,再配合著擁有後世平等的思想,讓與皇帝長時間沒有見面的周忱絲毫沒有感覺到拘束的感覺,似乎又回到了當年相識時的那個茶樓。
天色不早,帶著幾分酒意的周忱起身告退,出宮之後回到自己落腳的客棧,斜靠在榻上想著與皇帝相談甚歡的過程,嘴角不由輕輕向上,一抹笑容掛在了臉上。
這時候門外傳來了腳步聲,就聽一個聲音喊道:“周恂如,趕緊出來迎接貴客!”
周忱一聽聲音便知道這是唐三任,趕緊開啟房門出來迎接,只見門外唐三任、王仲義、李擎、郭宜林,還有胡元澄和兒子黎叔林都站在門外。
頓時驚喜萬分,趕緊招呼著眾人進門,卻被唐三任一把扯住袖子說道:“你周恂如在皇帝那裡吃了酒,我等兄弟為了等你可是水米未進呢,你說怎麼辦吧?”
“諸位稍等片刻,某收拾一下,今天忱做東,我們兄弟不醉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