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八章 預算會議(三)(第1/2頁)
章節報錯
楊士奇總算聽到一個花錢少的部門,緊皺的眉頭終於能夠舒展了一些,不過按照楊首輔的規矩,報出三百萬的預算,那也得砍掉一部分,直接砍掉了一成,以二百七十萬兩定下稅務部的預算。
稅務部的預算做完之後,便是度支部的預算,唐三任胸有成竹,早就想好了怎麼跟稅務部做好對接,站起身來大聲說道:“我度支部將接手全國各地的官倉,這些官倉按照每縣二倉的原則進行管理,稅務部徵收的糧稅分別注入國庫和地方藩庫。
一座倉庫一個倉大使,一個入庫員,一個出庫員,一個統計,一個出納,另外安排十人的安保人員,巡視庫區防止糧食損失。
倉大使品級定為從八品,四位佐貳官定為正九品,十人安保定為從九品。兩個倉庫需要三十人運轉倉庫。
糧食的調撥運輸交給皇家糧業進行統一調撥,這是一家國營企業,有責任和義務確保大城市的糧食安全,國庫與藩庫與皇家糧業的糧食調撥完全可以以商業行為進行運作。
商業稅收度支部直接與大明皇家銀行合作,所有收到的商業稅收直接存入當地的皇家銀行,度支部在銀行設立辦公地點,核對進入國庫和藩庫的稅收金額。
每個縣銀行,度支部國庫與藩庫各安置一個入庫賬房,一個統計,一個出庫出納,級別全部定為正九品,三人互不統屬。其中國庫的稅款要統計上交到度支部國庫總部,地方藩庫要統計到地方省一級藩庫,根據各級預算由各個部門主官進行撥款。
這樣每個縣度支司的官吏基本上是在四十人左右,新政推行的兩京三省共計兩萬人左右,按照正九品的標準計算,單單是官吏俸祿就需要預算二百萬兩。”
看到又一個部門的預算只有二百萬兩,楊士奇的臉上露出了笑容,可能覺得度支部的預算要的太少,竟然直接就點頭應下,甚至都沒給打折扣。
可是誰都沒有注意一個細節,那就是以後的稅款都要先交到大明皇家銀行,然後經過銀行進行撥款。這一條款是皇帝與唐三任商量之後做出的決定,每一筆錢花出去之後,銀行都有記錄,在發生貪腐的時候,只要查閱銀行的檔案,便很容易的進行追責。
各個部門再想錢還未出國庫便刮掉一層的做法,已經不可能了,銀行撥款看的是你的撥款檔案,檔案上是多少那就是多少,撥給哪裡就撥給哪裡,並不經中間人之手,減少貪腐的環節。
接下來是農林漁牧部的預算彙報,尚書周忱與侍郎況鍾皆在,不過周忱年後就要返回南方主持南直隸的新政改革,彙報便由況鍾主持。
況鍾也是做了很充足的準備,由於資歷比較低,況鍾態度很謙卑,站起來對著皇帝和眾位大臣躬身施禮,然後不急不緩的說道:“陛下!諸位上官!農林漁牧部,掌管天下土地,首先就要做到對天下有多少土地瞭如指掌。
隨著新政的推行,山東的土地的清丈工作已經完成,山東有多少土地已經一目瞭然,農業司要做的就是管理好這些土地的使用與交易,並在土地交易時變更土地所有權,變更地契,並同時徵收契稅與印花稅。
契稅的徵收標準是交易金額的百分之三,印花稅統一收取,每筆交易收取五十文。農業司在各縣都要有土地交易所,一方面方便百姓土地交易,一方面監督土地的非法吞併。
沒有土地交易所開出的地契,所有私下交易都不予承認,最大程度的保護普通百姓,當然即使如此也無法阻止土地的兼併。
即使是土地兼併之後,也並不影響朝廷的徵稅,朝廷的原則是地契在誰的手中,就向誰徵稅。各縣土地交易所至少要有一名所長,同樣配置賬房一人、統計一人、檔案管理一人,特別要說的是契稅與印花稅屬於國稅,稅收同樣需要去銀行繳納。
山林司管理天下山林,任何的砍伐都必須經過山林司的批准,砍伐與補種必須同時進行,砍伐一棵就必須補種一棵,無論是誰要砍伐山林司的樹木都必須要透過購買的方式。所有有山林的地方都屬於山林司的管轄範圍,山林司會成立林場安保隊,打擊盜採砍伐樹木。
同時山林司還要在西北地區進行植樹行動,以保護西北脆弱的生態,尤其是黃河上游的戈壁之地和邊牆附近的生態恢復。
這樣山林司在新政推行的各縣要建立林業局,掌管各縣國有山林樹木,各縣至少要有二十人的管理隊伍。
漁業司統管天下疍民,首先要改變疍民的生存環境,取消疍民不得上岸居住的舊制,給疍民提供一個寬鬆的環境。大明的漁業管理現狀基本上零,這方面的投入建設還需要漫長的時間,等到海洋捕撈成為漁業的主力的時候,漁業司就有了用武之地。
牧業司是我大明一個重要的部門,太僕寺直接併入牧業司,要適合放牧的地方建立馬場,為軍隊提供戰馬的補充適宜放牧的地方大多都在草原,軍隊要保證牧業司在草原建立馬場的安全!”
皇帝打斷了況鐘的話,說道:“關於養馬的事,軍隊一定會給牧業司最大的支援,關於牧馬人完全可以僱傭草原牧民,可以給予比他們自己放牧更高的收入。
畢竟草原牧民的放牧經驗要比我漢人更加豐富,他們知道如何放牧才能更好的釋放戰馬的天性,若是讓我漢人養馬,說不定戰馬就養成了只能拉車的駑馬。”
“陛下聖明!這就是我大明馬政總是經營不下去的原因所在,戰馬必須要能夠在野外肆意奔跑,保持足夠的奔跑能力,這就要馬場有足夠的空間,大明能有如此空間之地,只能是草原。
臣計劃在大寧與興和建立兩座軍馬場,每座軍馬場每年能夠給大明提供十萬匹軍馬。這樣的規模需要巨大的場地和人力。
每座馬場至少需要數以千計的牧馬人和管理者,加上他們的家人差不多要上萬人,還要準備戰馬過冬的乾草、豆料,兩座馬場需要投入的成本至少要上百萬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