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八章 農業與工業(第1/2頁)
章節報錯
周忱只要將蘇州的新政理順,江南的新政推行就會事半功倍。如何推進蘇州的新政,周忱的心裡已經有了一個大概的方案,不過這個方案需要皇帝的批准。
收到周忱的奏疏,朱瞻基就皺起了眉頭,周忱的奏疏裡提出將江南的官田直接劃為民田,原本的官田制度弊端太大,已經無法適應大明如今的情況。
化官田為民田第一個好處是,朝廷在賣地上能夠得到一筆可觀的收入,以解決朝廷財政捉襟見肘的窘境。
第二個好處就是編戶齊民,重新編造魚鱗冊,使得朝廷能夠有穩定的稅收。
第三個好處就是老百姓手裡有了自己的土地,更容易分隔普通百姓與士紳的關聯。
朱瞻基對周忱的這幾點看法大致上是同意的,不過他卻反對將土地均分給百姓。周忱是受時代限制,思想只停留在小農經濟上。
可是朱瞻基的目光早已經穿越幾百年,看到了未來。未來的大明絕對不能再走小農經濟,工業化才是大明未來該走的路。
朱瞻基將周忱的奏疏放在龍書案上遲遲下不了決定,真要把土地集中起來,肯定會讓一部分無地百姓的生活更加的艱難。
這種人為的圈地,讓百姓衣食無著會讓百姓更加對朝廷失望,如何解決這部分失地百姓的生活問題,才是擺在朝廷面前最大的問題。
為了能夠細緻的讓周忱明白自己的思想,朱瞻基下旨讓周忱回京述職,有些話還是當面說更加合適。
周忱沒想到皇帝會突然下旨讓他回京述職,心裡咯噔一聲,不會是皇帝陛下對自己的奏疏嚴重不滿了吧!
懷著忐忑的心情,周忱搭乘海軍的快船前往天津,從天津再搭乘內河官船返回京城。冬季的大明沿海大多數時候刮的都是北風,海船隻能依靠側風走之字形路線航行。
若是論速度還不如騎快馬走陸路,可是周忱想要在路上的這段時間好好整理一下思緒,也好認真應對與陛下的奏對。
到了天津之後,在天津大沽港海關遇見了海關大使王仲義,兩個老熟人已經好幾年都沒有見過了,再次相見之後分外親熱。
王仲義二話不說將周忱拉到大沽港最後的酒樓裡,二人隨便點了幾個小菜,要了一壺這幾年慢慢在北方開始流行的燒刀子,對酌了一杯。
高度酒的火辣順著喉管流淌進胃中,暖意頓時順著四肢百骸流淌到全身,似乎一下子便驅趕走了冬日的嚴寒。
周忱放下酒盅哈哈大笑道:“王二!你小子不會是想讓老夫出醜吧,讓老夫喝這麼烈的酒!”
“周大人!晚輩可是好意,這數九寒天的,這燒刀子下肚,就跟在肚子裡生了一個小火爐,別提多舒坦了,就是這酒不能多喝,容易醉人!”
“老夫以前就聽說北方有一種燒鍋酒,一直也沒有嘗試過,習慣了南方米酒的綿柔,還真不敢嘗試這北方高粱酒的火烈。”
“周大人,您知道這燒刀子為什麼能在北方流行嗎?”
“為什麼啊?”
“北方天氣苦寒,這燒刀子可以禦寒,在北方冬天在室外喝上幾口燒刀子,能夠讓人在野外抵禦嚴寒。您想想啊!在大冷的天裡喝上幾口燒酒,頓時讓人暖洋洋的,您說北方漢子能不喜歡嗎?
如今大明與草原的互市中,這燒刀子烈酒可是主要的互市商品,那些草原上的牧民更是對這燒刀子愛不釋手!”
周忱若有所思,想起皇帝曾經說過的話,地方官員執行朝廷政策的時候,不能選擇一刀切的死板做法,優秀的官員會因地制宜,在不違反朝廷大是大非的情況下,做出微調,爭取做出符合當地百姓習慣的政策,只有讓大多數百姓都受益的政策才能夠順利的推行下去。
就拿這燒刀子酒來說,這酒若是向遼東推廣,那肯定是大有市場,若是向江南推廣那估計會賠掉褲子。
“我說王二,如今這燒刀子是不是在天津設廠了?”
“周大人不愧是讀書人,腦子就是靈光,一下子就看出來了!”
“你想讓老夫幫你做什麼?”
“周大人,您知道這燒刀子酒的主要原料是高粱,可是這高粱是老百姓的主要口糧之一,這天津的燒刀子酒廠的原料總是供應不足,天津開發區的老胡已經向我叫過好幾次苦了!”
“老夫的江南也不種高粱,你找老夫也沒用啊!”
“周大人,我知道你那裡不產高粱,可是您在陛下那裡面子大,能不能讓陛下給天津的酒廠批一塊土地,專門種植高粱,這樣就能保證酒廠原料的供給!”
“這事你自己為什麼不說啊!你可是陛下的心腹之臣啊!”
“我倒是沒有向陛下提過,可是老胡提了好幾次,都是泥牛入海!”
周忱端著酒盅沉思了一會兒,說道:“王二!事關土地政策,陛下肯定要慎重對待。若是各家工廠都以生產的目的圈佔土地,造成百姓的口糧安全,那是要出大事的!”
“這······除了釀酒之外還有什麼需要糧食呢?”
“誰說土地只能種糧食了,江南膏腴之地,因為利益驅使,大量的土地都種植成了桑田和棉田,江南是掙了錢,可是卻連自身的糧食安全都保證不了,還需要從湖廣等地進口糧食。”
王二瞪大了眼睛,沒想到這工廠還真能侵佔土地,江南遍地的織機就是在跟老百姓爭奪口糧!
“周大人,晚輩明白了,難怪陛下不批土地呢!”
“你明白就好,不過你的高粱問題倒是也有解決的辦法,你難道沒聽說過南平州嗎?”
“南平州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