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四章 移民戍邊(第1/2頁)
章節報錯
經過半個多月的陸上恢復,剩下的十隻綿羊開始能夠正常的吃草進食,這麼長時間的海上漂泊,早已經讓這十隻綿羊瘦的皮包骨頭,想要進行繁殖還需要好長時間的恢復。
在海關觀察了半個月後,確認這些羊沒有什麼怪異的病症,也不會對其他動物造成傳染之後,朱瞻基便帶著隨從來到安置綿羊的羊圈來看著些綿羊。
王景弘花五萬兩銀子買了十隻羊回來的訊息不脛而走,不少人都想看看這五千兩一隻的羊到底長個啥模樣,難道這綿羊能屙金豆子嗎?
更多的有識之士甚至認為這是王景弘貪汙公款,虛報價格。估計也就花了幾十兩,五萬兩銀子應該進了王景弘的腰包。
很快這個訊息就傳到了言官的耳朵裡,他們算是找到了攻擊宦官的藉口,開始大肆的上疏彈劾王景弘,一口一個閹豎貪得無厭,見利忘義。
王景弘沒想到自己買個羊也能遭到言官的攻擊,他有些忐忑會不會皇帝頂不住壓力,拿自己當替罪羊,平息百官的怒火。
畢竟五千兩一隻羊確實駭人聽聞,沒有親身經歷,誰也不會信這是真的。只有朱瞻基理解王景弘,這西班牙賣的根本不是羊,而是西班牙的命脈。
這就像大明多少錢也不會出售蠶種到海外是一個道理,若不是西班牙被王景弘打怕了,別說五千兩就是五萬兩人家也不願意。
面對洶湧而來的彈劾奏疏,朱瞻基知道自己需要回京一趟,將這件事與朝廷上下解釋清楚。不管朝臣信與不信,他都得給王景弘背書,不然以後還有誰敢忠心做事。
在王景弘艦隊回到大明休整的日子裡,鄭和已經帶著一個衛的軍戶以及家屬,按照王景弘提供的海圖,升帆起航前往南平州。
這一衛的軍戶是從山西調撥,南平州那裡的氣候應該與山西差不多,尤其山西北部。這樣的氣候常在山西生活的軍戶更容易適應那裡的生活環境,不至於出現嚴重的水土不服現象。
船隊過了舊港,鄭和便時常一個人站在船頭,看著遼闊無垠的大海,心潮澎湃。
考慮到鄭和年事已高皇帝的旨意是讓他安排人去運送,讓他留在國內養老。可是做為一個航海人,哪裡離得開大海。
這一次的遠航,他說什麼都要親自帶隊,這次遠航回來以後,就再也不出去了。
從舊港到木骨都束的航線,鄭和與麾下海軍將士都無比熟悉,並不用鄭和操心。
在木骨都束休整了十天後,艦隊再次起航,再向南走就進入了陌生的海域,儘管有王景弘提供的海圖,鄭和還是不敢大意,每天嚴格按照規定航行,首先派出小船前出探路,確定水深,以及周邊有無礁石。
船隊航行到大島與大陸的海峽入口處,鄭和下令沿著大島海岸航行尋找可以登陸的港灣。
船隊在大島的西北找到了一條大河的出海口,大河將出海口的地形肢解的支離破碎,河口到處是沙洲和河心島。
鄭和等人划著小船在大河左岸登陸,陸地上到處都是茂密的紅樹林,腳下的土地是厚厚的一層腐殖層,這是一片未被開發的土地。
以華夏百姓骨子裡透出的耕種基因,這塊土地開發出來絕對是膏腴之地,在這裡設立一個墾殖基地,以後大明船隻便可以在這裡補給,而不用再停靠木骨都束。
畢竟那是土人的國家,萬一有一天土人翻臉或者在有心人的挑撥下,抬高補給物資的價錢,大明平白多受損失。
而且這裡大木良才都是造船的上好原料,鄭和拍著一顆至少有上百年樹齡的大樹對身邊的下屬說道:“這裡一定要留下一隊人馬守在這裡,邊砍伐樹木,邊建造房屋,為大明將來的移民做好準備。”
一眾海軍軍官紛紛附和,這是為大明開疆拓土的大好事。
鄭和也不管這些下屬的話是否發自真心,繼續說道:“既然諸位都認為應該在這裡為大明海軍設立一個補給基地,那就這麼定了。”
說完便點名留下一名千總,以及一艘大戰船和五艘小船,至於食物只給他們留下一個月的糧食和至少能夠耕種千畝土地的種子。
以後的補給能不能跟上,就要靠他們自己了,這麼大一片陸地,想要找點兒食物應該不難,就算下海打魚也能解決溫飽問題。
被留下的千總滿臉沮喪,沒想到鄭和竟然將他留在這鳥不拉屎的地方,連個人影都看不見。不過軍令難違,千總只能帶著手下一千多人留在了大河的左岸。
鄭和給他的命令三個月內開墾一萬畝沿河的土地,並且要將大河的河道修理一下,至少要將河岸加固一下,免得大雨過後,河水暴漲之後,將剛開肯定的土地淹沒。
現在已經是宣德六年的六月,按照王景弘提供的資訊來看,太陽掛在北邊,說明現在應該是這裡的冬季。
冬季都這麼熱,那就說明這裡跟大明的瓊州府差不多,應該是全年都是夏天。王景弘的這個發現非常的重要,透過大明曆和太陽的方向就能判定一個地方的季節,太陽在北邊的時候大明最熱的時候一定是這裡最冷的時候。
不管千總情不情願,都要留下來為大明的開疆拓土事業貢獻力量,在河口留下人馬之後,鄭和再次揚帆起航,半個月後穿過暴虐的西風帶,船隊開進南平州港灣。
剛進港灣,迎面就裝上了留守的巡邏船,看到國內的船隊到來,巡邏船上的官兵頓時歡呼起來,他們在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最盼望的其實不是什麼高官厚祿,而是看到國內的來人,聽到國內的訊息,雖然很大機率聽不到家人的訊息,但是隻要國內太平無事,想必家人也安然無恙吧!
很快報信的快船就將國內船隊到來的訊息稟告給侯顯,侯顯趕緊帶著留守官兵到港口上迎接,如今的港口已經有了一條木製的棧橋,另外一條石砌的棧橋正在建設當中。
整個船隊,除了海軍官兵,還有一個來自山西的衛所以及家屬。幾萬人光是下船就要半天的工夫,鄭和早已經提前下船與侯顯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