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章 本色與折色(第2/2頁)
章節報錯
而且官府還說女人也能做工,可以進紡織廠紡紗織布,一天也掙三十文錢。
當家的若是咱倆把地租出去,一起去做工,兩個人一天就是六十文,就算我們一天花費二十文還能落下四十文呢,一年下來可就有十多貫。”
“別想那沒影兒的事,就算是去了一天能掙三十文,咱能保證天天有活幹嗎?不過這買地之事倒是可以考慮。
咱莊戶人種地就有根本,其他的那都是浮財,不經用!”
女人見自家男人對出去做工不感興趣,便不再提這個話題,而是說道:“進了一趟城,也沒捨得在外面吃點兒東西,餓壞了吧,奴家給你做飯去!”
劉二柱的心理,代表了大明大多數百姓的心聲,有道是人離鄉賤,只要能活下去誰都不願意背景離鄉。
朱瞻基想要發展工業,當然不能任由百姓都守在土地上,隨著人口增加,最後自爆而亡。
以後大明不但不抑制兼併,而且還鼓勵兼併,只有讓百姓失去土地,才能迫使百姓離開土地,進入城市,給工業發展提供勞動力。
同時要吸引農村百姓進城,就必須要有城鄉差距,讓老百姓明白進城做工要比在鄉下種地有更多的收入,日子過的更好。
至於城市產生虹吸效應,大量的吸納農村勞動力後,農村造成空心化,無人耕種田地的問題,那就讓更先進的農業機械登場。
當然老百姓並不知道皇帝新政的目的,他們也不關心這些,老百姓最看重的就是眼前利益。
與老百姓感恩戴德相反的是士紳大戶的咬牙切齒,重新編訂魚鱗冊之後,每個人家裡有多少地都是一目瞭然。
士紳大戶再想偷逃賦稅,就不可能了。可是這些大戶哪一家沒有個幾千畝,甚至上萬畝的土地,真要交稅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有些人存著僥倖心理,還想賄賂稅務局的官吏,結果無一例外,被以行賄罪送進了牢房。
不是稅務局的官吏清廉如水,而是他們還不敢貪腐,魚鱗冊上有多少土地,那必須就要徵收到多少賦稅,誰家交了稅,還是誰家沒交稅,在賬冊上都是一目瞭然。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隨著時間的推移,官吏們會慢慢摸索出一條生財之道,這種事情根本就無法避免。朝廷能做的就是盡最大的可能減少朝廷的損失。
整個夏糧徵收結束後,經過稅務局的盤點之後,發現在經過新政改革後,東昌府的夏糧稅稅收達到了一百二十萬石,田稅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很多。
這還只是一府之地的田稅收入,不過相比于山東其他府,東昌府是僅次於濟南府與兗州府的大府。即便如此,若是把整個山東全部施行新政之後,一季夏糧的田稅至少能夠達到五六百萬石。
大明兩京一十三省,若是全部施行新政,光是夏糧就能徵收到七千萬石。這些糧食足夠大明軍隊開銷,東昌府的夏稅報到皇帝這裡,皇帝馬上就發現若是全國都施行新政之後,一季糧稅就足以夠大明軍隊吃食。
那麼秋稅就不應該再徵收糧食,而是應該改徵折色銀錢。大明以後所有的官吏將不再發放實物俸祿,而是全部改用銀錢發放。
這樣做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能夠刺激官員的消費,官員領到俸祿,需要把銀錢轉化成糧食、衣服、美酒、菜肉,這些物資的消費就能帶動一個地方的市場繁榮。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