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應該管控的是糧食,鹽鐵等事關國計民生的產業。行銷這些產業的商人都是哄抬物價的高手,這些人才是朝廷真正需要警惕的。

這些商人豐年大肆壓價收購糧食,青黃不接之時又囤積居奇,壓榨百姓的血肉以自肥。

百姓夏秋兩稅,除了糧稅之外,其他雜稅是需要銅錢繳納,為了有足夠繳納雜稅的銅錢,百姓只能賤賣自己不多的糧食。”

周忱暗暗吃驚,沒想到高高在上的皇太子竟然對底層情況如此瞭解,以他周忱來說也是這些年在郎屬蹉跎,才慢慢領悟那些坑民的套路。

這其中官商勾結,沆瀣一氣之事比比皆是。這裡面有太多的利益可言,一旦捅破就是得罪整個天下的食利階層。

沒想到太子殿下竟然洞若燭火,早已知道鄉村之內的弊端。

周忱忍不住問道:“殿下可有解決之道?”

朱瞻基看了周忱一眼,有些猶豫不決,畢竟眼前之人也是士紳中的一員,與唐三任這樣的野路子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周忱看出了朱瞻基的猶豫,拱手說道:“殿下若有解決之道,臣願效犬馬之勞,粉身碎骨在所不惜。”

“恂如先生,比粉身碎骨還要可怕,若是開始實施新政,你將會成為全天下讀書人的敵人,一旦新政失敗你將面臨的是史筆下的遺臭萬年。”

“殿下放心,臣連死都不怕,還會怕區區名聲嗎?”

朱瞻基咬著牙一字一句說道:“孤的新政就是打破宗族,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

短短十幾個字如晴天霹靂一般灌入周忱的腦海中,震的他身體不自主的顫抖。

難怪太子殿下會猶豫,這是翻天的大事,一旦實行一著不慎就會狼煙四起,天下易主。

看樣子這新政在太子殿下的腦海裡已經成型了許久,短短十幾個字代表三塊最硬的骨頭,首當其衝的就是宗族。

華夏子民為了報團取暖,長久以來自然演化成了宗族社會,以宗族聚落為村。一個村子很少有外姓之人,就是有外姓之人家,多半也是大姓的姻親。不然很難在村子裡站穩腳跟,有時候官府的指令不一定有族長的一句話好使。

村落之間的爭水械鬥,就是宗族鬥爭的一種表現形式。一旦遇到危險整個宗族都會縮排塢堡,就是官兵來了都敢對抗。

大明的賦稅制度分為賦稅和徭役,稅就是糧稅,朝廷規定三十稅一,收的並不多。可是稅之外還有賦,也就是丁口稅或者稱為口賦。這是按照人頭收的,俗稱人頭稅。

老百姓為了逃避沉重的口賦,甚至不敢給孩子上戶帖。沒有戶帖就只能是隱戶,或者說是賤民。

只能從事不要求身份的低賤行業,或者賣身給大戶人家為奴為婢。

最後一條,也是最難的一條,這等於是在天下所有士紳的身上割肉,天下士紳必然群起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