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審判的資訊透過大明報,和那些辛勞的讀報先生,很快就在大明境內流傳開來。

一些有眼光的人,敏銳的意識到到了接下來,大明將發生巨大的變化。

在結合之前,朝廷大力推廣學堂。一些有眼光的人,紛紛把自己的學生從私塾給拽出來,丟掉了朝廷開辦的學堂。

再加上人的從眾心裡。

一時間,朝廷開辦的公共學堂,人滿為患。

以前很多世家不把子弟放入朝廷開辦的朝堂,是因為孔聖的超然地位。

雖然陛下登基之後,直接廢除了八股文的崇高地位,引入了雜學等。

但是一直以來,儒家經典一直佔據著主要的地位。

畢竟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築。

教育結構,決定了上面的選擇。

經過儒家幾千年的發展。

在大明,其他學科,在儒家面前只能算渣渣。

天下是需要文人治理的。

即便朱由檢覺得儒家適合做人,並不適合治國。

但是在沒有培養出其他人才之前,也只能緩緩的增加雜學的比例。

朝廷開辦的學堂火爆倒是出乎了朱由檢的預料。不過對於這種好事,朱由檢自然不會拒絕,至於培養學生消耗的那些錢糧,和培養出來的學生對大明的貢獻一比較,那就只能算是毛毛雨。

世界從來不是一個講道理的地方。

落後就要捱打。這是後世用無數人生命總結出來的真諦。

國家弱小,勢必會被人欺辱。

野蠻毀滅文明的事情,以前有,現在有,今後也不可能會斷絕。

國家想要強大,必須著重發展科技。

科技想要進步,離不開科學家們不斷的努力。

優秀的科學家,再加上適宜的發展環境,才能保證科技不斷發展。

想要出現優秀的科學家,教育那是必不可少的。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趁著各國還在沒有意識到全民教育重要性的時候,發展教育,培養人才,從而奠定大明的萬年基業。

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改變人生。

天上的星星十分耀眼,每個人都想成為其中的一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