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賑災(第1/2頁)
章節報錯
開封,開封府各級官員已經亂成了一鍋粥。
巡撫,佈政、提學、提法司,鹽、糧、巡警、勸業道駐等諸多官員,不僅沒有忙於救災,反而有的,捲起錢財就跑,有的則直接血書一封,就選擇了上吊。
陛下眼裡容不得沙子,這次出了這麼大的事情,與其被抓住,連累家人,還不如直接一死。
這樣一來,陛下想必也不會為難自己的家人。
“陛下有令,開封府全部戒嚴,沒有命令不得隨意進出災區。
陛下有令,開封府全部藥材,官府收購,膽敢隨意隱藏,故意漲價著,誅。
陛下有令,徵召1萬壯丁,參與救災。
....。”
隨著信鴿的抵達,早已準備好的,開封衛很快就行動了起來。
一隊隊士兵,按照之前的規劃。
主力部隊,押送著大批的帳篷,糧食,依舊煤炭等物資趕往就在就災區蘭考縣。
剩餘計程車兵則奉命前去祥符、陳留、杞縣、通許、太康、尉氏、洧川、鄢陵、扶溝、中牟、陽武、等地抽調民壯。收取物資進行救災。
畢竟這次的出現的災情,說白了就是人禍。
因為堤壩出現了問題,才導致了決堤。但是因為黃河水流不大,再加上缺口早已被當地官府給堵住了。
所以受災的情況並不嚴重。
按照目前的訊息來看,受災的面積也就小半個縣左右,受災人口也就三十餘萬。
而且其中有5成的人,只是受到了一點輕微的影響。
3成受災比較一般。
真正受災比較嚴重的也就不到1成,說白了也就3萬人。
大明有著完整的賑災制度。
往往是朝廷根據災情的破壞程度豁免稅糧、撥糧銀賑濟、安撫民眾、皇帝與當地官員祭祀天地、省身自悟、大赦刑獄等,在精神層面和實用舉措上都做出了努力。
在災害發生後要從下至上層層報告災情,朝廷知道後則組織成立“勘災小組”到受災地統治受災範圍和人口,以為賑災物資的發放提供依據。
但是由於於現在通訊和交通不發達,災難的發生和災情上報往往要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災情之初,大都是當地官府,聯合民間的地主豪強進行自發的救災。
按照以往的情況,這些災民2個月之內能受到朝廷的救災就算好的了。
這還是中原地區交通比較便利的緣故。
要是交通不便利,間隔個半年,十個月的很正常。
運氣再不好,擱在四川那個山溝溝裡,災情期間只能靠百姓自己救援了。
至於衛所。
那些衛所,士兵自己都吃不飽,不趁機劫掠就不錯了,哪來的功夫錢糧就行救災?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考慮到自己是個倒黴皇帝,期間老天一直不給面子。
為了避免哪一天,重蹈覆轍,被百姓給平了,朱由檢除了恢復衛所士兵的戰鬥力之外,還在各個衛所的駐地,修築了大量的倉庫和糧庫。
每個衛所,至少囤積了1萬石的糧食。
除此之外,還囤積了大量的食鹽,帳篷,煤炭等救災物資。
為了避免有人對這些物資動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