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震驚的眾人(第3/3頁)
章節報錯
“還是陛下有先見之明。”
“就是,我昨天晚上,後面每個車都運輸了將近100石的糧食,關鍵是採用了2匹馬拉,雖然中間換了幾次馬,但是算下來,把這100石的糧食運送過來,消耗絕不超過1石的糧草。”
“什麼?怎麼可能消耗這麼低?”
現在的輜重隊伍,一天能走五十里路已經是奇蹟了,事實上大多是時候一天只能走二三十里。這就出現了這麼一個問題。
比如一支輜重隊,每天走三十里,戰場在三百里外,官府要補給三百里以外的軍隊,會發生什麼?
三百里的路程,這支隊伍要走十天,但是時間不是問題,問題是在這十天裡,這支輜重隊裡的人和馬,也是要吃飯的。
所以官府要供給三百里外的部隊要準備什麼呢?要準備輜重隊十天的糧食+前線士兵的糧食。對嗎?
肯定不對啊,因為輜重隊不會留在那裡,你要給他們回來的糧食啊!所以,政府需要準備的是:輜重隊二十天的糧食+給軍隊的糧食。
要是路上不安全,還的配送護衛對吧,這護衛也是要吃飯的啊。
就拿一輛車來算,2匹馬,1名車伕,1名護衛來算。
每匹馬,每天要吃20餘斤的草料。2人,每天吃2斤糧食不多吧。
按照300裡十天算,需要消耗200斤的草料和20斤的糧食。
一輛車承重多少?不過兩三千斤。
區區十天就消耗了近十分之一。
要是遠了消耗更甚。
只要戰場稍遠,沒有水運,戰爭規模就會斷崖式下跌。
比如薩爾滸之戰。明朝作為一個人口上億的封建大帝國,居然只能出動十二萬人進攻後金,這已經是明朝的極限了,倒不是朝廷沒兵,實在是消耗不起啊。
由此可見遠途補給有多麼艱難。
根據歷史記載。
秦朝要供給長城前線計程車兵,從中原地區運出三十石糧食,才能有一石送到長城下。
那二十九石呢?全在路上被吃掉了。
漢武帝徵西域的時候則更可怕,由於道路艱難,路途遙遠。從長安出發的軍糧,居然只有兩百分之一到達敦煌前線,損耗比例極其驚人。
為何遼東等地,明知建奴會打秋風,還要就地種糧?
實在是路上消耗太大了,朝廷根本承擔不起啊。
還有就是一旦發生饑荒,為何大明明知,大災之後必有大疫,明知道人口流動可能會加速疫情的傳播,但是還是讓災民流轉。
實在是運輸不起啊。
王承恩,劉鴻訓等人雖然不擅長打仗,但是進過這麼一算,鐵路的好處一下子就看出了。
這玩意對大明的穩定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