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不乏有人當官是為了實力自己的理想,讓天下百姓過上好日子。

但是大部分文人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當官,從而實現階級的跨越。讓自己過上好日子。

或許很多人當官之初,並沒有想過做貪官,但是事實上在大明這樣的官場環境下,又有幾個能入荷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呢?

在糖衣炮彈,和官場大環境下,久而久之,曾經的有志青年,成為了地方豪強的保護傘。成為了百姓口中的一個個狗官。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朝廷的利民政策往往會變成狗官兜裡的銀子。

一旦朝廷發生變故,需要增加稅收,朝廷加一錢,這些狗官就敢加1兩。

這一來二去之間,朝廷在百姓心中哪還有好印象?

為了避免官員和地方豪強互相勾搭,每隔一斷時間就換對官員進行輪換。

但是狗改不了吃屎,貪官到哪都是貪官。輪換是有效果,但是效果真的很一般。

這樣看來。

王朝末年,百姓袖手旁觀也是不無道理的。

法不平!

不對狗官判死刑,哪有資格要求百姓愛國啊。

...

那些狗官為何膽敢這樣做?

除了法制不全,處罰不公之外,訊息的不流通和輿論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在交通極其不發達的現在,很多人,一輩子可能就生活在幾十裡的範圍之內。

去過縣城,可能就算的上村鎮裡面有見識的人了。

他們的資訊怎麼來?

地主老財說的,遊行的路人帶過來的。...

沒有了解認知的機會和渠道,資訊失真,資訊不全,就是常態,這種情況下判斷錯誤也不是不是什麼稀奇的事了。

儘管朱由檢想了很多辦法,但是截止目前對於輿論的掌控,也僅僅只在縣城一級。

各個小鎮,和村子的輿論依舊掌握在地方豪強手中。

為了避免出現因為訊息傳遞而導致民亂,朱由檢讓錦衣衛們動了起來。

雖然錦衣衛在文官和地方豪強的嘴中名聲早臭了,但是錦衣衛畢竟成立幾百年了,大多數的百姓都知道錦衣衛是皇帝的親衛。

讓錦衣衛傳遞資訊,足可以打破地方豪強的輿論壟斷。

至於冒充錦衣衛,那可是掉腦袋的重罪,有人膽敢冒充錦衣衛,那就正好處理了。

一切正如朱由檢所料,當自己的幾條政令傳達出去之後,簡直就像一塊巨石砸入了一個小池塘一樣,掀起了巨大的反響。

當然了,京師這邊,暫時沒人敢和胡說八道,40萬精銳在一旁,又有那麼多的抄家案例在前,誰敢亂嚼舌根?

但是其他地方可就真的炸開了鍋。

田間地頭,茶樓酒肆,青樓妓院。無不是討論陛下新出的幾條政策。

從密衛和錦衣衛的情報來看,大部分的百姓還是相當支援朱由檢的。

百姓或許不懂政治,但是最基本的好壞還是分的清楚的。

承然,朱由檢的每戶免除3畝耕地的稅收!本就打著拉攏底層百姓的主意。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朱由檢確實降低了百姓的生存壓力。

按照現在的畝產200來斤,稅收十分之一來算,3畝地一年就能少交60斤的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