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面對隼式這樣的貧弱對手,他們在第一次對戰時就損失了很大。

首先是英國的“噴火”式。

1943年11月22日,日軍出動陸軍第50、第33飛行戰隊的22架“隼”式戰鬥機,前往攻擊吉大港機場,遭到英軍67架戰鬥機的迎擊,包括10架“噴火”和57架“颶風”。

這是“噴火”式首次參加對日作戰。

論效能,噴火式那是絕對碾壓了隼式,而且最主要是雙方的數量懸殊太大。

英軍佔據幾乎三倍數量優勢,而且還擁有雷達預警的有利條件,卻沒能擊落一架日機,自己反而被擊落一架“噴火”和一架“颶風”。

對,就是這麼誇張。

在自身飛機佔有優勢效能的情況下,並且有雷達預警的情況下,依然是被日軍的飛機給虐了。

這就很離譜。

隨後我們來講一下這個p51。

在原來的歷史裡,1943年11月25日,美軍出動第530戰鬥轟炸飛行隊的p51a“野馬”戰鬥機掩護b24轟炸機空襲仰光,這是p51首次在亞洲參戰。

結果,p51a在佔據高度和數量優勢的情況下,被緊急起飛幾架“隼”式痛擊,包括第530飛行隊指揮官米爾頓中校在內的兩架p51a當場被擊落,日軍僅損失一架“隼”式。

隨後在11月27日發生了大規模空戰,美軍出動80餘架戰鬥機和轟炸機(b24約50架,p38h和p51a約30架)再次空襲仰光,日本陸軍第64戰隊起飛了8架戰鬥機迎戰(7架一式“隼”、1架二式“鍾馗”)。

這是p38“閃電”戰鬥機首次在緬甸參戰,這款戰鬥機此前一直活躍在南太平洋戰場。

然而,美軍戰鬥機再次遭到大敗。日機僅損失一架“隼式”和一架“鍾馗”,美機卻被擊落10架之多。

十比二的戰損比,就更離譜。

其中p51a就有4架(第530戰鬥轟炸飛行隊的布里格斯中尉、威爾瑪中尉、格雷中尉、霍根中尉)、p38h被擊落2架(第459戰鬥飛行隊奧邁耶上尉、哈蘭中尉),還有3架b24轟炸機被擊落。

美方戰鬥機均為最新型號,戰鬥結果卻是日方一邊倒的勝利。

最重要的是戰後統計,綜合戰後雙方資料的統計,從1943年7月到1944年7月,盟軍各種戰鬥機在滇緬印戰場與日本“隼”式空戰的結果是:

“颶風”擊落“隼”3架,被擊落24架;“噴火”擊落16架,被擊落18架;p51(包括a/b/c型)擊落12架,被擊落15架;p38擊落13架,被擊落8架。甚至最後才登場的p47也被“隼”式擊落一架,而戰果是零。谷

這個資料,還是他們後來找到了隼式的弱點之後針對性的訓練才有了這樣的戰績。

否則他們居然被一架低速的戰機所碾壓,說出去都丟人。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資料?

滇緬印戰場的盟軍飛行員曾有一句名言:“絕對不要和日本戰鬥機低速兜圈子。”

這可謂是血的教訓,而且也是至理名言。

然而,在1944年以前的滇緬印戰場,只有p40的飛行員真正理解了這句話。

因為p40的戰鬥機本身效能就比日本人的差,所以他們對自身的認知比較充分,不會驕傲自大,完全貫徹了飛機作戰時,就猶如刺客一樣,一擊即走,絕不停留,也不糾纏。

所以在滇緬印上空的戰場上, p40的戰績比其他新型戰機要強太多了。

其他的無論是p51、p38還是“噴火”的飛行員,卻常常試圖在挑戰這句話的權威性。

以“噴火”式為例,這款“英國最好的戰鬥機”由於翼載較低,水平機動性強,與德軍垂直機動性強的me109和fw190在歐洲戰場形成了各自優勢。

但到了亞洲戰場,“噴火”式卻遇到了比自己翼載更低、水平機動性更強的“隼”和零式。

英軍飛行員在歐洲戰場習慣了兜圈子,結果自己的強項卻被日本戰鬥機全面剋制。

這也是導致在原來的歷史歷裡,滇緬印上空的戰場上,噴火戰鬥機經常被日本落後的戰鬥機虐的原因)

這些資料以及事例,陳瀟是不會明明白白的告訴學員們,畢竟那只是原來的歷史資料。

但是他清晰的剖析了兩種戰鬥機的優劣,效能方面的對比。

畢竟英國人和日本人都是對手,所以在訓練的時候,以這兩個國家的飛機作為假想敵進行訓練過好多次。

此時。

西南醫學院航空營戰鬥機大隊,全體成員在聽到隊長勞開來的命令後,都知道了隊長的打算,全體應了一聲是,然後大家都做好了低空低速繞圈圈的準備。

這個時候的戰鬥機空中作戰,完全是用機槍和機炮作為武器,一般來說,作戰距離通常在200米以內,再遠的話子彈就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