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蘇這些年一直都沒想好怎麼推行這個政策,變私有土地為公有。

他這麼做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避免農民,各種各家地,他一定要將水渠灌溉推廣開來。

現在就是農民佔地意識太強,根本就修不成溝渠。

在乾旱的時候每家每戶自己上河裡打水,挑水生產效率異常的低下。

這些農民因為認為這些耕地都是自己家的地,所以他們不允許別人家將溝渠修到自己的地上面。

當然更不允許官府修溝渠路過自己家的地。

如果你要是修的話,官府要給我賠償。

扶蘇當時曾經推行過類似的政策,就是由官府出資修建溝渠,算是給當地農戶福利。

但是這些農民的作為讓扶蘇十分失望。

他們有些人同意你修溝渠,但是卻向你要拆遷費。

因為你的溝渠路過我家耕地,你必須要給我一定的補償。

如果不給補償,這些農民就不同

(本章未完,請翻頁)

意官府的溝渠路過自己家的耕地。

扶蘇當時非常不理解。

因為修灌溉渠這件事是有利於所有農民的。

一旦溝渠路過你家的耕地,未來你完全可以不用挑水,就可以讓你的地完成灌溉。

但是那些農民可不管那些,他只是單純認為你修建的東西路過我家的土地,你就必須給我補償。

扶蘇雖然當時生氣,但也沒有辦法。

而有些地方雖然農民達成一致最終修成溝渠,但是因為這些溝渠他們認為都不是自己家修的,是公家修的,所以根本就不愛護,也不維護。

甚至出現農民私自將溝渠挖斷種地的事情。

發生這些事兒直接促進扶蘇在後來推行太陽神教。

因為扶蘇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對於普通民眾來講,你跟他們講道理是沒有用的。

你還不如忽悠他們,忽悠他們比講道理有用的多。

雖然暫時解決不了如何從私有土地變為集體土地這個根本性問題。

但是扶蘇至少現在在努力解決另一個問題,那就是農具太過簡陋和單一的問題。

他的鍊鋼廠未來如果真的使用煤炭使產量實現翻番,那他完全可以在全國各地多建幾座鍊鋼廠。

鋼產量提升以後可以將農具進行一個大的改革,用上鐵製農具以後,他們的生產效率至少能有一些提升,當然也是治標不治本。

一想到這件事扶蘇就異常的皺眉不展。

他找到自己手下的兩大智囊陳平和蕭何來討論這個問題。

扶蘇在一天早朝過後,將左右丞相留下來,把這個問題丟擲來。

可是受制於歷史侷限性,這些在古代非常有名的智囊也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他們甚至對扶蘇提出的集體土地制度十分不理解。

因為這些人也覺得從農民手中收取土地的話影響統治根基。

扶蘇放棄和他們討論這方面問題,因為他們之間研究的問題就不在一個維度之上。

對於扶蘇來講,這個問題還得他自己來解決,靠不任何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