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棠從低谷再起之後,旁人就眼睜睜看著她一天比一天紅。

每當他們以為這就是巔峰了,江棠就總能以其他方式創造奇蹟、重新整理認知。

才二十多歲的戛納影后,別說是華國影壇,就連在國際影壇也是獨一份兒的!

國內圈子,諸如王清源等一眾導演大佬,或岑梅等一眾演員前輩,又或者是林拂等知交好友。

以及國外圈子,珍妮弗等年輕同輩演員,安德森等合作過的大導,還有參加過戛納電影節的專業影評人們。

——他們都在社交平臺釋出了對江棠的祝福和讚歎。

曾經在戛納場刊給了江棠最高分的老牌影評人瑞恩,也是一改曾經的老古板做派,在社交媒體上對江棠大讚特贊。

瑞恩更是接受了某電影專業雜誌的約稿,親自為《明日》寫了一篇影評,內容主要就是從專業角度誇獎江棠的精湛演技,儼然成了一名江棠吹。

瑞恩在影評的最後寫到:

【……曾經這對這型別的電影帶有偏見,像是守著過去腐朽的老人,在不知不覺間變得目光狹隘,還對自己的觀念沾沾自喜,以為自己才是最正確的。

但是這次,《明日》和江棠毫無疑問聯手給了我清醒的一巴掌,讓我明白時代已經變了,不能再用過去的眼光去看電影,什麼是創新?這部電影給我上了一課。

我也藉由《明日》的宏大世界,窺見了來自遙遠神奇國度的文化,這讓我生出好奇。在我寫完這片影評的結尾之後,我就會踏上前往華國的航班,去親眼看看外面的世界,以此拯救我這個老人不要徹底腐朽以及被時代拋下。

祝我好運。還有,祝江棠好運,作為演員,她未來可期。】

瑞恩本來就是口碑最強的影評人之一,他這篇文章又是發表在業內最負盛名的雜誌上,帶來的影響力可想而知。

就像一石激起千層浪,無數在戛納看過《明日》這部電影的影評人及普通觀眾,也都站出來說起對這部電影從偏見到改觀的心路歷程。

他們甚至還學著瑞恩的打算,決定親自前往華國,去看看孕育了這神奇文化的過度,去開啟他們充斥著固有印象的眼睛。

這些人發表在網路上的文章和言論,被熱心網友轉到國內,並貼心附上翻譯,在華國網路上廣為流傳。

網友們紛紛調侃,說這是華國又一次成功的文化輸出案例之一。

為什麼電影等影視作品,總是會激發無數人的興趣和討論?

因為聽覺和視覺是最容易接受資訊的地方,無孔不入的文化輸出都藏在這一部部作品裡,兵不血刃地讓人形成固有影響,並且難以改變。

以前華國從來都是被輸入的那一方,但是慢慢的,局面開始有了轉變,《明日》這次的文化輸出事件不是第一次,自然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但也不是所有人的人,都會對《明日》唱讚歌。

總有那麼些聲音和主流不同,也總有一些人自詡清醒與眾不同地提出質疑。

就像在這次戛納落幕的幾天後,所有獎項都已經塵埃落定,參加戛納電影節的人們也都準備打道回家……突然,有人跳出來質疑了江棠!

這會兒正是以瑞恩為首的影評人們讀江棠大吹特吹的時候,這個人的跳出來就顯得有那麼些不合時宜。

偏偏他還是南加大的教授,在業內小有名氣,口碑風評也一貫不錯,他發表出來的言論,註定不會像普通網友的言論那樣泯於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