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援兵之計(第2/2頁)
章節報錯
“戰,必須要戰,子義將軍在陰平輕易便能取勝,可見徐州軍根本就不堪一擊。”
吳白聽到劉達向眾人徵求意見,當先說道。
“我也覺得可戰,傅陽城中雖然丹陽精兵不少,然而沒有強將,兵再精亦是無用,屬下願為先登,擊破敵陣。”
于禁跟隨劉達,從打黃巾到破廣戚,可以說是功勞不小,自鮑信死後,更是一心一意跟著劉達。
他本身也是悍勇之人,每次衝陣殺敵,皆身先士卒,勇不懼死。
不過他歷史上在樊城面對關羽時,卻選擇了投降,實在是令人費解和惋惜。
或許他是為了保全自己所率領的那三萬士卒而甘願受辱,也或許是他位尊年高之後過於惜命。
誰知道呢!
所謂先登,就是衝在最前面的人,如突擊隊一樣,需要頂著敵軍的戟林箭雨前進。
富貴險中求嘛,雖然危險,但也容易立功。
“陶謙急於求戰,必是以為我們遠道行軍而來,士卒疲憊,想要以彼之逸擊我之勞,將軍不如與其約三日後戰,如此我軍士卒可得以休養蓄銳,又不會因拒戰而損減士氣。”
周尋雖然勇不如於禁和吳白等人,但相對來說還是頗有一些謀略見識的,他猜出了陶謙之意,所提應對之策也合適。
不過劉達聽了幾人之言後,臉上莫名一笑,說道:“戰是必須要戰,我是問諸位明日該如何戰,而不是戰與不戰的問題。”
現在太史慈已經擊敗陰平,又領兵到了傅陽十幾裡外,劉達對擊敗陶謙大有信心,只是在想要如何才能輕易地擊敗陶謙,同時又讓自己的兵馬損失小一些。
眾人一聽臉上皆有窘意,剛才將軍明明是問:“陶謙來約戰,我們該當如何?”
可是將軍無錯,要怪只能怪自己領悟能力太差,沒有明透揚威將軍之意。
“將軍不是早有準備了嗎?”
周尋聽明白後笑答。
然而劉達卻不明白周尋之意,正疑惑地看著他。
“將軍令太史子義停軍於十幾里外待命,不就是想以援兵之計,兩面夾擊敵軍嗎?若是我軍與敵接戰時,我方援兵突至,兩面夾擊,敵必敗潰。將軍心已明瞭,智計在胸,又何必再問計於我們。”
劉達大笑:“周將軍可謂知我,既然如此,那便如周將軍所言,行援兵之計,明日出戰。”
“諾。”
眾將拱手應命。
劉達應了陶謙之約,約定明日出戰,然後派人去通知太史慈,讓他趁夜前進,在傅陽城北五里外隱蔽待命,等著明日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