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援兵之計(第1/2頁)
章節報錯
話說回劉達,率領大軍到達留縣時,于禁已經和縣令梁貴在城外迎候。
劉達再次申明軍令不許傷害城中百姓,他對於得民心比得地盤更加看重。只要得了民心,便能一呼萬應,士民皆附,並且會甘願為你死戰。
在留縣歇息一日後,仍然以于禁為前軍,率領五千人馬先行,劉達自率大軍隨後上路,向傅陽而去。
從留縣到傅陽的路程比戚縣到陰平要遠一些,劉達大軍行進速度也不如太史慈,竟是走了四日才到傅陽,離城五里築壘安營。
劉達並不急著出戰,等待著陰平方面的訊息。
當日傍晚時候,斥候回報說太史慈已經擊敗敵將呂由奪下陰平,此刻正領兵向傅陽而來。
劉達聞訊大喜,想了一會便忙又派出令卒,命太史慈慢行,先在傅陽北面十幾裡外待命,等自己和陶謙交戰的時候,他們再突然出現,給敵軍來一個措手不及。
呂由戰敗之後沒有逃來傅陽,而是逃回了東海郯縣,但有部分陰平敗卒逃來了傅陽。
故而此時傅陽城內的徐州牧、安東將軍、溧陽侯陶謙,已經知道呂由戰敗陰平失守之事。
斥候回報說劉達親率大軍已至城外五里安營,陶謙急忙把親信曹宏和別駕麋竺等人找來商議應對之策。
“真是沒有想到,太史慈的一萬黃巾兵,竟把呂由將軍一萬人馬打得如此慘敗。聽說劉達麾下的泰山將領于禁更是銳不可擋,只用不到兩個時辰便攻下廣戚。唉!當初真不該讓那闕宣去泰山……”
陶謙捻著白鬚,搖頭嘆氣而言。
“將軍,”親信曹宏見陶謙提起闕宣,怕他繼續說下去,忙轉移話題,“呂由將軍所統皆是徐州兵,戰力頗弱,如今咱們傅陽城裡丹陽精兵有兩萬人,皆戰力強悍,必不懼那劉達。劉達遠途行軍而來,士必疲憊,將軍不如早些與其約戰,其若不敢應戰則其士氣低落,其若應戰則咱們正好以逸敵勞,一擊而勝。”
“使君,”別駕麋竺麋子仲緊接道,“逆賊闕宣自與將軍張闓勾結,湧入泰山劫略,此事使君並未知情。如今劉文弘假奉王命而來,其意非為使君,乃為徐州之地而已。使君不若在未戰之前,與其議和,申明使君並無與闕宣勾結叛逆之意,而劉文弘之叔劉正禮如今正避居於下邳淮浦,使君可表薦其任為彭城相,使其得一郡之地,以此讓劉揚威退兵,則徐州可安。”
麋竺本來就是一名商人,此時亦是不離商人本色,首先考慮到自己的利益。
如果徐州戰亂,對自己肯定會大有影響,如果讓出彭城之地而止兵,則自己可兩邊結好,不管以後誰來當這個徐州牧,自己都可以安枕無憂。
但是同樣私心重的曹宏看透了麋竺的本意,不等微微點頭表示贊同的陶謙發話,便厲聲呵斥道:
“麋別駕這是欲割地求降嗎?傅陽城內有三萬精兵,未戰而求降,豈不是讓人笑話!安東將軍昔年在幽州討擊黃巾,後又與徵西將軍大破西羌,與車騎將軍西討韓遂,再又擊滅徐州黃巾,何曾敗過!今日區區劉達小兒,攜三萬賊卒而至,一戰便可破之擒首,何須懼之!”
曹宏對陶謙的過往瞭解得非常清楚,難怪會讓陶謙如此親信任用。
只是陶恭祖如今已老,不復有昔年之氣,只想安享晚年而已,如果能夠早日息兵更好。
儘管如此,但是要讓他帶著三萬兵馬去向一個弱冠小兒求降,他是做不到的。
見麋竺還想再說什麼,陶謙先開口說道:“子仲勿要再言,我有丹陽精兵在此,並不懼那劉文弘。其既已至城下,我唯有與之一戰,讓其知難而退。曹宏所言不錯,我們可趁其新至,出兵約戰,以逸擊勞,何愁其不敗呢!”
陶謙已發話要戰,麋竺也就不好再說什麼。
而且丹陽將領許耽也是主動請戰,他同樣沒把劉達的兗州軍放在眼裡,認為自己率丹陽精兵出城一擊便可得勝。
因此呢,劉達大軍安營之後才歇息一日,便接到了陶謙送來的約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