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首先指點著地圖上的二城提出建議。

這是圍點打援之策,陰平只有一萬人馬,而傅陽有三萬人馬。

如果自己的近四萬人馬圍攻陰平,陰平斷絕糧草供應,傅陽絕對不會坐視不救。

傅陽的兵也不會傾城而出,最多隻會有一萬人馬來救,到時自己再設伏兵,在半道截擊,這樣取勝的機會就比較大。

“此策雖好,只是即使勝了一陣,而陰平如果堅守不戰不降,其早有準備,糧食必豐,若是所圍日久,只恐會有所生變,我們不如分兵以擊,兵力相當,其必出戰,則可速戰速決。”

周尋所說正合劉達之意,雖然留了一萬人馬在兗州,但心中對兗州之勢總是有所擔憂,因此也想速戰速決。

“我覺得亦應分兵相對,陰平只有一萬守卒,慈願率一萬人馬攻取陰平。”

太史慈拱手請命。

“曼成,你的看法呢?”

劉達看向站在外圍的李典問道。

李典相對來說比較年輕,現在又只是校尉,這裡的人資格都比他老,因此他一直都不太說話,只是默默聽著。

現在聽劉達一問,連忙回道:“將軍,典以為宜分兵以擊。若集兵一處,其據城堅守,則遷延日久,我們糧草供應道遠困難,若分兵以擊,其必心有勝算而出戰。我們若連敗其二城,則徐州可得。”

“好,既然諸位皆以為當分兵,太史慈,你率一萬人馬,先下戚縣,後奪陰平,奪下陰平後即領兵向傅陽,與我合擊陶謙。其他人隨我直指傅陽,與陶謙決戰。”

劉達直身向諸將下令道。

“諾。”

諸將皆拱手相應。

就在眾人剛剛議定之時,士卒來報,說是鄭縣令帶著留縣縣令來請降了。

劉達讓他們進來,果然看到鄭雄帶著一位腰纏黑綬之人,向劉達拜道:“留縣縣令梁貴聽聞將軍仁義,對民無犯,特來向將軍請降。”

劉達大喜,扶起梁縣令道:“我為討陶謙而來,非為屠民而來,民無害我,我亦不會害民,快快起來。”

而鄭雄忍著箭傷之痛,聽聞太史慈要領兵向戚縣,又自告奮勇,要與太史慈同去,勸戚縣出降。

若兵不血刃就能得城,劉達當然樂意,當即同意讓鄭雄同去。

又派于禁領五千兵馬和梁縣令一起先行至留縣,自己率領大軍隨後出發。

大軍出城時,城中不少百姓出城相送,皆贊言劉達之仁。

以往大軍若至,百姓多少都會遭受劫略,但現在兗州的兵馬因為揚威將軍的嚴令,一件侵害百姓之事都沒有發生,這讓他們不由不讚。

且說太史慈和鄭雄來到戚縣城下,戚縣就在廣戚北面二十多里處,位於東海國和彭城國郡界上。

戚縣縣令早聽說了廣戚之事,見大軍臨城,忙開了城門,帶領縣中吏士出城請降。

不降也沒辦法,城裡只有幾百縣兵,哪裡能守得住,何必去讓吏士枉送性命呢。

而且廣戚的鄭縣令敗了之後不被劉將軍所殺,那是因為人家得縣民之心,有百姓為他求情。

但是他這個縣令可沒有鄭縣令那麼深得民心,到時候說不定城中百姓還會要求劉將軍把他斬了呢!

所以提前出降,至少還能免得一死,說不定連縣令之位都還能保住。

見到廣戚縣的縣令鄭雄,戚縣縣令心中暗暗稱讚自己,虧自己聰明,主動出降,而不是等著鄭雄來勸說才降,這麼看來,這縣令自己還是能繼續當的。

事實正如他所願,太史慈只是在城裡過了一夜,要了糧草,便起兵向陰平去了。

鄭雄也回到廣戚去,繼續當他的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