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有女上門(第2/2頁)
章節報錯
“哦,他是何人?”劉達問道。
“他是濟陰成武人,名叫樊良,其祖曾任州治中。樊良此人頗喜讀書,而立之年方得一女,現年十八,亦喜讀書,且頗有姿色。成武縣令趙進是荊州南陽人,有二子,長子趙重,次子趙範,其長子現年十九,因而向樊良提親,想讓其女嫁於長子趙重。只是趙重自少年弱多病,為人又不好讀書,因而樊良與其女皆不欲應親。”
劉達聽到這裡好像想起了什麼,樊良?趙範?這似乎有關聯,卻又一時想不清楚。
正在沉思之際,又聽劉岱繼續說道:“樊良知你未娶,因而攜女親至昌邑,欲結兩家之親……”
這時劉達想起來了,樊氏不就是桂陽太守趙範之嫂嗎?後來他還想把其嫂許給趙雲,被趙雲拒絕了。
可是如果樊良來向自己提親,趙家還能娶到樊氏嗎?
對了,歷史上劉岱此時已經不在了,就算在,也未必會答應。
想到此處,劉達急問:“父親可曾答應?”
劉岱見兒子問得這麼急,以為劉達怕他答應了,便笑道:“沒有,我知你之志,須給你尋一個更好的人家。”
他說的更好的人家,主要是指家世。
以劉家現在的身份地位,肯定是想要找一個官宦世家之後,那樣才能門當戶對。
可劉達一聽沒答應更急了,史書上記載那樊氏有國色,趙雲取桂陽是在建安十四年,距現在有十七年,到那時樊氏已經三十五歲,而卻仍有國色,說明其貌著實甚美。
英雄配美人,還管他什麼家世不家世,而且樊氏也不是下賤之家,只不過家世不顯而已。
“父親,母親,達兒請求此事由兒作主,待達兒去會過那樊良,是否應親,由達兒決斷,可否?”
劉達想親自去見一見樊氏,看看她長得到底是如何國色,為人性格又是如何,畢竟是要當自己的妻子,肯定要好好審一審。
劉岱遲疑道:“其家世……文弘,你須以公卿牧守之家女為妻。”
“父親,方今天下已亂,我們若欲主一方,不能只結好世家豪族之人,尋常百姓亦應有所示好,如此我們方可穩居一方。況且現在兗州亦無適配人家,不妨讓達兒去看看,若可以便應下了。”
可能在劉達的觀念裡,娶誰都一樣,門當戶對的觀念沒那麼強,但劉岱不一樣,婚姻首先是為利益服務。
世家相結才能更好的穩固利益,如果與尋常百姓相結,那隻能是自己被對方利用,而自己從對方身上卻得不到任何利益。
這是劉岱顧慮的重點。
“文弘,陳留邊氏有女……”
劉岱說的陳留邊氏,便是指邊讓之女。
邊氏一族,確實能配得上他劉家,桓帝時的邊韶邊孝先,就是晝日假臥被弟子私嘲為“邊孝先,腹便便,懶讀書,但欲眠”的那位。
他曾官至尚書令和陳相,而邊讓亦曾官至九江太守,名聲又響,能與邊氏結親當然非常好。
不過劉達知道,邊讓根本就看不起劉岱,或許也看不起他劉達,貿然去提親,到時候被拒絕,那才叫一個難堪。
但是他不可能直接跟劉岱這麼說,而是深深向父親躬身行禮懇求道:“父親,此事請容達兒自作主!”
言罷並不直身,仍然躬腰而待。
劉岱無奈,想到這些日子以來,兒子的所作所為,從救自己到擊敗黃巾,再到兵向平原斬殺偽兗州刺史單經,都看得出他是一個非常有主見有見識的人。
婚姻大事按理說應由父母作主,但現在兒子堅持請求,劉岱只好嘆了一聲後說道:“既然如此,那你便去吧,若是可以,娶為偏妻即可。”
劉達得到准許後大喜,朗聲應道:“諾。”
直身後便急忙帶上護衛,出府直奔城中館舍,去拜會暫宿於館舍的樊良父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