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岱當場任命于禁為別部司馬,入劉達大營,統領兩千人馬。

這是劉達與他說好的。

本來還要任命程立為從事,程立固辭,以客名居於刺史府中。

之前向兗州四郡各徵調三千壯丁,現在山陽郡和濟陰郡都已徵調完成,編入劉達大營。

陳留郡和東郡也早已徵調完畢,正在來昌邑的路上。

一般來說,現在都是募兵,徵兵是很難的,因為地方豪強不怎麼願意配合。

而地方豪強就像是風向標,他們往哪飄,百姓就隨著往哪走。

不過劉岱捨命護兗,欲戰死陣前的義舉之名盛傳於兗州各郡,也讓不少地方豪強頗為敬佩。

怎麼說劉岱也是為了保護兗州,如果等黃巾在東平站穩,再向兗州各郡漫延,那他們這些地方豪強就會首當其衝,成為黃巾攻擊的目標。

況且又聽聞刺史之子劉達是個非常有膽略的人,不但敢親率百騎陣前救父,還親自斬了逃將徐立,有這樣的人領兵,對於擊退黃巾他們也是信心大增。

因此對於劉岱的徵兵令,他們大都極力配合,很快就徵集到三千人,且都是青壯年之人。

新卒的訓練,劉達交給於禁和呂虔,張峻負責的五百鎧甲士叫做破陣營,意思就是破敵陣之營。

騎卒校尉吳白則是訓練騎兵,只是戰馬頗缺,騎兵僅有一千餘人。

在陳留和東郡的新卒到來之後,兗州州軍共有三萬二千餘人,王朗將軍大營有一萬二千人,兩萬人在劉達大營中。

除了向曹操借曹仁和陳宮未能如願外,可以說是一切順利。

時間來到了初平三年五月末。

劉達屁股之傷已經痊癒,臧洪也來到了昌邑,任為山陽太守。

臧洪這個人,十五歲因父功當了童子郎。舉孝廉後當了即丘長,後來棄官回家,被廣陵太守張超請為功曹,郡中事務全都委託給他處理。

他說動太守張超,來到陳留與關東諸侯一起討董,酸棗會盟時眾人請臧洪登壇歃盟。

後來張超讓他去幽州助劉虞,因幽冀兩州交戰道路不能通行,而被袁紹留下。

現在劉岱讓他來當山陽太守,袁紹雖有不捨,但為了換回其妻,也不得已而答應。

臧洪更是因此對劉岱心懷感念,到了昌邑,又聽說是刺史之子劉達所提議,轉而對劉達另眼相看,親自去拜謝。

劉達欣然接受,有他來守昌邑,就算是黃巾攻到城下,恐怕也能守到援兵到來。

臧洪來了,袁紹之妻也被接回冀州鄴城。

劉岱和袁紹,兩位州牧大佬已經是貌合神離,劉岱擔憂擊黃巾不勝,袁紹很有可能會遣兵南下,與曹操一起奪他的兗州。

這個擔憂劉達心裡也有,他深深知道與黃巾首戰的重要性。

不管怎麼樣,與黃巾的第一戰必須要勝,不管付出什麼代價。

劉達每日至營中與士卒們一起訓練,他也是要上戰場的。

作為統兵之人,他不衝在陣首,至少也要身在陣中,讓士卒們看到他的身影,這樣士卒才會願意拼命。

訓練新卒,對於兵器的使用由於禁和呂虔他們執行,劉達倒是經常給新卒們講些激勵之語,目的就是讓他們不怕死,讓他們覺得自己是為保護兗州百姓而戰,縱然是死,那也是英雄般的死亡。

“黃巾雖然人多,可是他們沒有飯吃,兩日才能吃半頓飯,遠不如你們力壯,你們一個可以打倒他們五個,黃巾沒什麼可怕的。”

雖然誇張了點,但效果很明顯,士卒們聽了一陣鬨笑,也不去辨真假,都覺得黃巾原來是這樣的,還不如村裡那些瘦弱的無賴。

“去年年末,三十萬黃巾入泰山,泰山僅有五千郡兵,就擊退黃巾,可見黃巾實在是不堪一擊。”

這個事情他們也都聽說過,仔細一想,確實黃巾還不如自己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