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楊誠的想法則是融合,對待各種足球理念和想法,都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能夠為我所用,我就吸取,而對待球員的個性和技術能力問題,楊誠也都是建立起一套整體的大框架,任由球員去自行發揮,再將他們糅合在一起,變成一個整體。

誰優誰劣,這不好說,但薩基自己也說過,他的戰術在ac米蘭取得一次成功,但是在義大利國家隊就不行,94年世界盃殺入決賽,到底是球員個人發揮還是薩基足球的成功,這依舊還是很有爭議的。

但是楊誠的戰術卻從德甲到意甲到英超到西甲,都取得了成功,這是無可爭議的!

所以薩基覺得,楊誠的融合,實際上比他的統一更進一步,至少更具適應性,而且更有活力,更能夠根據足球風格的變化而與時俱進。

“當下足壇環境百花齊放,各種流派的足球風格都有一席之地,但是球員的個人發揮是不應該被放棄和扼殺。因為一個主教練的思維哪怕再聰明,都比不上球場上十一名球員隨時隨地的創造和開發。”

“球隊的整體思路和理念非常重要。這是主教練所應該要堅持的,但也需要球員來完成,所以主教練應該在堅持球隊整體思路和框架的基礎上,鼓勵球員個人發揮。創造無限可能!”

這是楊誠對自己戰術思路的一次總結,他把球員對戰術的理解,比喻為是演戲。

同樣是一個傻,卻可以有很多種不同的演繹方式,可以流口水。也可以歪嘴流鼻涕,不同的演員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而他們理解出來的傻,只要能夠融入到電影整體氛圍和節奏當中,那就可以了。甚至有可能會讓電影增添亮點。

球隊的戰術就好比是一部電影,球員就是演員,主教練就是導演。給出劇本和角色定位。讓演員自行發揮,而主教練負責掌握一個尺度,共同打造出一部完美的電影!

這就是他所想要的!

而就在不久前,楊誠在梅麗莎?特里奧的專欄裡寫下了自己一段話。再度獲得了薩基的肯定,他說。球員個體的實力決定了球隊的戰術打法,但有兩樣東西他覺得不應該變,一是信任,第二是無球跑動!

楊誠覺得,信任是任何一支球隊形成戰鬥力的基礎,這無可爭議,無球跑動則是可以糅合控球能力和控制空間能力這兩大元素於一體,進而取得某種平衡。

也就是說,你球員有球能力弱了,你就可以透過增加更多的無球跑動來達到限制空間,進而瓦解對手在控球能力上的優勢,就好象曼聯、切爾西這樣;如果你的球員有球能力強,那你就可以透過無球跑動傾向於增加控球,進而瓦解對方的防守,就好象巴薩那樣。

當然,具體的情況肯定不一樣,得根據每一支球隊各自的情況去進行,得靠主教練自行把握,但是楊誠的這一番言論,不由得就把他這些年來所推崇的無球跑動體系,重新拔高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這也使得包括薩基、弗格森、希斯菲爾德等人都對楊誠即將推出的書很是期待,甚至於薩基斷言,也許這會是楊誠開創流派的一本關於足球戰術理論的著作。

但是在那之前,楊誠的一舉一動都註定了會受到全世界足球主教練的關注,可誰都沒有想到,楊誠會重新把英格蘭足球60年代流行,薩基在80年代曇花一現的影子訓練,給重新搬到了皇馬的球隊上面。

但楊誠的影子訓練肯定和薩基的不同,就好象薩基和英格蘭當年的影子訓練不同一樣,都要做到與時俱進,才能夠有效。

薩基當年的做法是,讓球員假想對手什麼陣型,會怎麼盯防,球在哪裡,要怎麼相應的移動,如何保持球隊的整體劃一,進退平衡。

但是楊誠的訓練方法卻不是,他告訴所有的球員,由他來發球,球落到誰的腳下,就由誰來展開進攻,而所有的球員都必須要圍繞著這名球員來展開移動,但前提是,假設所有的盯防者都在跟著進攻球員移動,貼身盯防。

也就是說,雖然球場上沒有敵人,但楊誠卻讓他們假設一個防守最為牢固的敵人,這是他從對陣切爾西的比賽中所得到的收穫。

別小看這種差別,這對於一支球隊的無球跑動、策應和傳球能力都有著非常高的要求,譬如說,你就不能夠在他面對球門的時候傳球到他的腳下,因為防守球員會斷掉,通常遇到這種傳球,楊誠就會吹響哨聲。

楊誠透過這種訓練方式,就是要他們每一個人都學會一種,如何更巧妙的運用無球跑動來撕破對方的防線,同時讓他們摒棄對手的干擾,思考如何更好的保證己方整體移動和無球跑動的有序和有效,因為沒有對手,球員對己方的一切就一目瞭然了。

就好象這一次,馬斯切拉諾拿這個假想的球,他就不能橫傳給哈維?阿隆索,得假設對方封鎖他的出球路線,所以他只能看向往回撤的卡卡,傳到卡卡的腳下。

卡卡得球也沒轉身,因為他也得假設對手阻止他轉身,所以他看到了往前跑的哈維?阿隆索。就斜向回傳給哈維?阿隆索,因為這種在交叉跑動中的來回傳球是防守球員難以化解的。

哈維?阿隆索得球后。他就看到小小羅和比利亞都準備好了,一腳斜長傳直接把球精準的傳到了對方禁區前沿,小小羅和比利亞同時趕到,比利亞趟入禁區。楊誠的哨聲就響起來。

按照規則,進入禁區算有效!

也就是說,楊誠的做法是故意球員去創造,透過跑動去創造和開闢更多的進攻空間,防止自己被對手給盯死。而一旦球到了禁區內,就算是有效,因為他要的就是進攻推進,而不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