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也行?”扶蘇詫異。

趙昆不置可否的笑了笑:“現在拿得越多,以後還得越多,反正我們不吃虧。”

“科舉之事....”

“陳平他們已經給我說了,大哥按自己想法做吧。”

說完,趙昆擺了擺手,徑直出了皇宮。

他不想操心更多的事情。

因為大秦的變化每日都不同,事事關注,跟自己當皇帝有什麼區別。

.......

自大秦一統六國開始,六國故地的民意問題,便成為痼疾。

一方面,六國舊貴不甘心自己失勢,在當地蓄養實力,暗中等待機會推翻大秦。

另一方面,多年戰爭,讓秦國揹負累累血債。

百姓家,很少有人沒有在戰爭之中喪生的。

多方面因素加起來,縱然他們已經身為大秦子民,但也不可能真的對大秦有多少認同感。

對此,即便秦始皇也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

他只能堅持以法治國,用嚴苛的秦律來掌控天下。

但這種方法,是一柄雙刃劍。

如果順利,那麼百姓在嚴苛的管制之下,漸漸順服,隨後便可以慢慢教化。

萬民歸心,不過是一個時間問題。

但是,如果不順利,那便會起到反作用。

事實上,正是因為這樣的治國方式,才讓大秦不得不走上覆滅重建的道路。

如今重建後的大秦,各種阻力降到最低。

再加上科舉制一出,直接化解了大秦內部的最大矛盾。

大秦朝堂,以極為寬廣的胸懷,開放當官的晉身途徑。

而且,告示之中,說得非常清楚。

初次科舉,不分地域,擇優錄取。

後續科舉體系完善之後,京考名額,會根據各郡縣的人口以及歷代成績綜合評定,劃分名額。

這說明,關中老秦人,在科舉考試中沒有絲毫優待,而是與外郡學子一視同仁。

光從這一點看,就足以讓外郡學子感恩戴德。

一時間,咸陽城中大街小巷的茶樓酒肆之中,全部都是高談闊論,熱議科舉的學子。

他們操著各種外地口音,說得眉飛色舞,唾沫橫飛。

很多外地學子,將關中學子貶得一文不值。

說起打仗,我們承認,你老秦人是厲害。

但學識文華,你老秦人連弟弟都算不上。

都是寶寶。

幾日間,因為出言不遜,被趕出門的外郡學子,不知凡幾。

老秦人個個義憤填膺。

若不是陛下給你們這些人一條路,你們現在還在老家吃灰呢。

居然敢蹬鼻子上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