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40:改頭換面的孔鮒(第3/5頁)
章節報錯
若鮑令白再逼他,他立馬掛印而去。
話談到這個地步,曾經的師徒兩人,自然不歡而散。
這件事情,不知道怎麼就傳到了孔鮒耳中。
孔鮒當時大笑三聲,說叔孫通這番做事風格,極有自己的風範。
氣的鮑令白差點當場和孔鮒撕逼。
現在孔鮒又提起這件事情,鮑令白自然及其不爽。
不過,孔鮒卻沒有反唇相譏。
今日請趙昆來學宮,是學宮百家的大事。
他可不想因為和孔鮒對線,壞了大事。
“今日責任深重,祭酒若是有這份閒心,不若稍後與陛下奏對時再言。”
鮑令白皮笑肉不笑說道。
孔鮒愣了愣,隨後嘆了口氣。
之前在朝堂上時,孔鮒一心思想讓始皇帝行分封制,可以說,他是個分封制的頑固派。
但秦國亂而生變,變而重定,大起大落之後,他又覺得制式沒那麼重要了。
如今重新回到咸陽,被趙昆邀請入大秦學宮。
在大秦學宮待了一年,他如同變了一個人一般。
如今,孔鮒所有的心思,全放在如何提升大秦學宮的影響力上。
經過一年的經營,孔鮒終於理順了學宮內部各學派的關係。
包括之前與法家幾乎不共戴天的儒家,如今相處也算是融洽。
內部安定,自然會謀求其餘的東西。
而這次孔鮒費盡心機邀請趙昆前來,就是為了這個目的。
昔年,齊國建稷下學宮。
因為齊國不遺餘力的支援,稷下學宮迅速名揚天下。
加之其相對開放的風氣,吸引百家大佬紛紛進駐。
不過,稷下學宮雖然聲勢浩大,但也只是在學問方面。
即便集合百家之力,在朝政中的影響力卻顯得有些寥寥。
究其原因,固然是因為沒有相應的支援。
但最重要的是,當時的百家學者都鑽營學問,對於出仕之事並不是特別熱衷。
可大秦學宮,卻與稷下學宮有明顯的區別。
大秦學宮為官辦,是大秦最高等級的學院。
雖然趙昆沒有明說,但大家都非常清楚。
大秦學宮培養的人才,將來註定是要透過科舉進入朝堂的。
這種情況下,大秦學宮天然就擁有一定的影響朝堂的能力。
另外一方面,如今的大秦學宮,匯聚了全國最頂尖的學問。
百家大佬全部聚集在此,本身就是一塊響噹噹的金字招牌。
這些人,有類似於名家領袖這樣的本身不熱衷於名利之人,也有商山四皓這樣朝堂失意之後醉心學問的大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