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奇思妙想,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大秦百姓的生活。

而開海、通商路,這些政策,都是諸夏前所未有的變局。

朝中袞袞諸公,儘管都是絕頂的聰明人。

但這畢竟是一種思維模式的變革,很少人能夠理解。

這個時代,百家爭鳴的餘韻尚在。

法家、儒家、道家、兵家的思想還根深蒂固。

舉個簡單的例子。

蕭何在歷史上是有名的才敢之人,他主持修訂商法,猶自耗時日久。

至今已經過去了半年多的時間,還沒有真正拿出成品。

這說明了什麼?

因為蕭何終究只是一人。

就算加了個曹參,依舊顯得有心無力。

而儒家、道家等其他雜家之流,完全就是新時代的阻力。

拋開腐朽不堪的魯儒不談,即便是淳于越那種相對中正平和的儒生。

也將曾經的扶蘇,教導得難堪大用。

當然,也不是說這些學說沒有什麼用處。

只是在趙昆眼中,學說是為人服務的。

可以用,但不能將其當成信仰,即便是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的糟粕,都要保留。

想要實現這個目的,就必須從根子上對大秦來一次大改造。

這就需要水磨工夫,慢慢的進行。

趙昆貿然繼位,即便威望再高,他面對的阻力也會極大。

因此,他需要嬴政站在自己前面!

趙昆雖然沒有參加大朝會,但今日的朝會之爭,實際上就是趙昆暗中引導的。

讓所謂的舊朝嘗一嘗“民主”的甜頭。

接下來,趙昆就會有大舉動了。

紛紛攘攘之中,大朝會上關於廣南城的建設以及鐵路修建,達成了一致意見。

這個時候,就到了喜聞樂見的番邦使者覲見嬴政的環節。

紫寡作為番邦在咸陽地位最高的使者,被指定為代表。

他當堂唸誦了找人寫就的讚美嬴政的文章,隨後獻上大宛的禮物。

汗血寶馬一萬匹,金銀珠寶無數。

到最後,紫寡跪倒在殿上,高聲求告嬴政,允許大宛在王都之中為嬴政樹立一座凋像的時候,大朝會的氣氛達到了頂點。

“大宛蒙上國扶持,如今已呈現出盛世之象。在過去幾年之中,大宛歲入年翻一番。吾子嶺答追隨上國,在國內廢除奴制;

舉國上下,無不歡欣鼓舞。大宛出身草鄙,不通利益。外臣請求陛下,准許大宛於王都之中豎陛下凋像,以供國民世代瞻仰。”

跪在地上的紫寡,毫無一國之主的形象,顯得無比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