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帝王之道,權力分享(第3/5頁)
章節報錯
趙昆不疾不徐的解釋道:“大秦採用郡縣制,同時奠定了法家在朝堂的地位,卻忽視了本土官吏人少的事實,所以採用了六國遺族作為各地官吏。”
“如此一來,就會造成一個大問題,權利分享。”
“權力分享?”
嬴政有些驚奇。
其實趙昆給他提出問題的時候,他就想過很多,但唯獨沒想過權力分享。
因為所有人都知道,大秦的權力屬於始皇帝一人。
這也是郡縣制的核心架構。
集中皇權。
可自己手中的東西,怎麼會是個大問題呢?
很明顯,嬴政不贊同這個說法。
“雖然六國遺族有問題,但權力都在始皇帝手中,他們翻不起什麼浪花,如何能造成大問題?”
趙昆不置可否的笑了笑,道:“義父,關鍵是六國遺族可不止這些官吏啊!”
“嗯?”
嬴政疑惑。
趙昆又道:“雖然始皇帝遷移了大量六國遺族入咸陽,但漏網之魚卻不少。”
“這些人從貴族淪為平民,也就斷絕了晉升通道,那他們無法獲得特權,如果再有一點實力,恐怕便會考慮造反。”
聽到這話,嬴政眉鋒微蹙,陷入沉思,良久後,疑惑的問道:“大秦不是有推澤入仕的途徑嗎?他們怎麼無法獲得權力了?”
“大秦確實有推澤入仕的途徑。”
趙昆點了點頭,又話鋒一轉:“但義父別忘了,那些六國遺族,在入秦為官之前的身份。”
“身份?什麼身份?”
“在秦國統一之前,私學尤為昌盛,百家學說,爭相嗡鳴,其中以儒學為廣。”
“所以六國官吏中,肯定不乏深受儒學影響之人,我們都知曉,儒士恩怨心極重,歷來記仇,睚眥必報!”
“他們視仕途為生命之根,就算推澤,也不會推澤比自己優秀的人才。”
“如此一來,大秦朝堂良莠不齊,而民間能人異士輩出,長此以往,亂局必起!”
聽到這話,嬴政再次陷入沉默,而趙昆並沒有打擾他。
反觀王賁,正一臉複雜的望向自己。
趙昆只是對他笑了笑,便閉目養神。
其實這些觀點,也是歷史的總結。
從古代制度推演來分析,權力分享是非常必要的。
比如漢朝,就有察舉制度。
這個制度的目的,就是分裂各地豪強,讓他們有了進入中央,分享權力的機會。
再比如隋朝,科舉制度。
直接將權力分享推到了頂峰。
說白了,就是讓那些有能力的人一展所長,別整天東想西想的造反。
其實在跟嬴政講之前,趙昆腦中就有想過,若是秦朝有科舉制度,那些楚國餘孽會不會造反?
答案是不會。
因為透過科舉來獲得權力,比造反的成本更低,代價更小。
當然,趙昆是不可能告訴嬴政科舉制度的,因為那些六國餘孽如不反,自己哪來的機會?
之所以告訴嬴政這些,是想開啟他的思路,看清大秦的本質,堅定他造反的絕心。
沉默半響,嬴政回過神來,抬頭望向趙昆:“我兒造反的底氣,莫非是篤定了始皇帝駕崩之後,天下將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