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晴抿著嘴笑了起來,對李老給自己發福利很是開心,他應該是擔心自己在這裡站著發悶,所以才給自己準備了這份小福利。

楚雲風看到慕晴那有些小得意的表情,搖了搖頭之後問道:“這道菜是誰發明的啊,怎麼之前都沒有聽說過呢?”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郭逵和胡月也很想知道,三人不僅沒有聽說過這道菜,而且仔細回想了一下,似乎現在也沒看到有哪家餐廳製作過這道菜。

難道是已經失傳了?

那一定是製作工藝太繁瑣,花費的時間較多,所以才沒有多少人願意去製作。

“這道菜應該不是咱們四川廚師發明的,因為還有一個地方也有一道類似這樣的菜,而且還有典故和記錄。

應該是這道菜出名了之後傳入了川內,然後進行了一番改良,在食材的用量和味型上發生了一些變化。”

李老一邊說一邊將需要的一些調料準備了起來,不一會兒的時間已經準備了六七種了,這都還沒停下來,看來需要的配料和調料還不少。

“李老,跟我們講一講這道菜的來歷唄,那個典故是怎麼回事兒?”

楚雲風在學習每一道菜的時候,也是非常注重這些菜的傳承和典故的,因為一道菜往往蘊含著一個歷史典故,這背後都是充滿了濃厚的歷史感。

學廚即是學菜,但是學菜即是學習一種文化,一種國粹的精神,楚雲風對此還是有很深刻的體會的。

李老點了點頭,對大家的好奇也是非常欣賞,這想要將一個菜系很好地傳承下去,那麼菜品背後的文化就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地方。

十來種配料準備好了之後,李老一邊切泡椒一邊說道:“這道菜的起源應該是在清朝的光緒年間。

在咸豐時期,山東的博山大街南頭有一人張姓,名登科,乳名張九,在京城一家叫“振泰綢緞莊”的大字號裡當大師傅。

你們可不要誤會了,這大師傅可不是綢緞莊的大掌櫃,他可不是在外面招呼生意的,而是在後面當大掌勺的,就是個廚師。

這振泰綢緞莊的老闆交友廣闊,經常邀請生意上的夥伴和朋友來店裡吃飯,所有人都被這廚師做的菜給驚豔到了。

久而久之,這綢緞莊大掌勺的手藝就被宣傳了出去,由於廚藝的高超,他在京都被人稱為“博山廚師第一人”。

後來到了光緒年間,五十多歲的張登科因病便辭去了綢緞莊的工作,回到了家鄉養病,而不到一年功夫,他的病就好了。

當時的博山一共有三大產業,即煤炭、琉璃和陶瓷,在當地是支柱性產業,做生意的商賈是非常多的。

博山的這些商賈們,在知道張登科是位烹飪高手之後,便與他在當時煤業十分發達的山頭合開了一家飯館,取名為“慶和聚”。

才剛剛開張,便迎來了許多商賈們的爭相追捧,很多時候想要前來吃飯都需要提前預定,可見生意之火爆。

直到有一天,張登科在京時的大掌櫃到當地的周村去辦貨,順路到博山來看望他。

客人到慶和聚的時候已經是晚上了,館子裡準備的精緻菜餚全部賣得精光,根本沒有象樣的菜招待客人。

這大掌櫃以前對自己可是照顧有加,這一次路過還專門來看望自己,怎麼好意思來怠慢他呢?

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無奈之下張登科靈機一動,用博山優質豆腐為主料,做一道箱式素菜,成品效果讓他大為滿意。

這主要配料是用炒過的蠅頭豆腐、海米、木耳、砂仁粉等裝入箱內,整個外觀呈箱形,用油炸成金黃色,勾芡後,更有金箱之感。

在席間,這位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大掌櫃,吃到這道別具風味的素菜時,那便是讚不絕口,連連誇讚張登科有心了。

大掌櫃以前可是從未見他做過這道菜,於是非常好奇地問到這道菜的來歷,張登科雖然覺得有些不太好意思,但還是直接說出實情。

大掌櫃聽了之後卻絲毫不介意,還饒有興趣地跟他討論起了這道菜,特別是這道菜的形狀和味道。

這道菜的形狀非常漂亮,一大塊豆腐方方正正的,而且味道極佳,大掌櫃當時就脫口而出:“這看起來真是像一個金箱,那就叫它金箱吧?”

金箱?

似乎這名字聽起來很不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