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過程需要一直攪打,一刻都不能停。

繼續加入一點水豆粉,增加凝固性,讓它下鍋之後形態更加漂亮。

最後的漿汁成流水狀就算成功了,剩下的就是開始製作豆花兒的過程。

要讓豆花兒成型,這裡需要用到的一個技法叫做“衝”,也就是衝制的意思。

開大火讓鍋中的清湯沸騰起來。

用鍋勺將鍋內的清湯旋轉,讓它產生漩渦狀,隨即再倒入肉漿。

“錯誤,漩渦太小,重來。”

哪裡小了嘛,你要多大的漩渦啊?太大的漩渦那是黑洞好不好,系統你確定不是在瞎指揮?

“錯誤,漩渦太大,重來。清湯很貴,請宿主不要浪費,在製作漩渦的時候不要將清湯撒漏出來。

楚雲風:“......!”

系統果然是有些不一樣了,居然還會提醒自己節約了,按照以前簡直是不可想象的。

好吧,楚雲風從善如流,繼續“漩渦”。

失敗了上百次之後,楚雲風終於掌握到了技巧,鍋勺在清湯的表面旋轉,力度要控制得很精準才行。

慢慢地帶動著它開始旋轉起來,旋啊旋啊,轉啊轉啊,在漩渦到達最佳大小的時候快速將肉漿倒下去。

肉漿下去之後,漩渦慢慢地停止了,湯內就像是開花兒一樣散落了點點滴滴的白色的雪花,看起來漂亮之極。

現在就不去動它了,讓它慢慢進入一個“墜”的過程,大約需要一個多小時的時間。

中小火等它慢慢地成型......!

讓“豆花兒”慢慢地凝固,成為豆花兒狀。

時間快到之時,丟了兩顆枸杞下去,豆花兒也成型了,剩下的便是擺盤的過程。

鍋中的豆花兒已經完全凝固,看上去雪白粉嫩,讓人垂涎欲滴。

楚雲風拿出之前景德鎮定製的青花盅來進行呈菜。

青花盅有個托盤和蓋子,這兩樣同樣是青花圖案,整體顯得那樣清新脫俗,用來呈現這道國宴名菜作為合適不過。

楚雲風先將鍋內的清湯舀了一點放進盅裡,這樣後面放豆花兒進去的時候才能讓它漂浮起來。

豆花兒小心翼翼地放進盅內之後,再加上一點清湯,剛剛跟豆花持平即可。

然後再點綴上兩顆枸杞即可。

這裡的點綴有很多選擇,可以加蟲草花,青菜葉、豆苗等等都可以。

系統沒有對楚雲風進行規範,也是讓他以後有自己的發揮空間,畢竟擺盤跟廚師自身的美學修養有關。

我去,這就是真正的國宴名菜啊,果然是名不虛傳,不僅製作需要的食材眾多,而且手法要求嚴苛。

製作的時間之長簡直超乎楚雲風想象,成品如此漂亮,難怪能夠進入國宴之列。

盅內的豆花兒雪白如玉,湯汁清色怡人,加上枸杞的點綴,青花瓷的襯托,簡直就是一件完美的藝術品。

不知底細的人看到的第一眼只會認為盅內呈放的是豆花兒,絕對不會想到它是雞肉做出來的。

這也是川菜高階技法之中的“吃雞不見雞”,不僅口感柔滑,而且觀感極佳,給人一種如沐雲端的感覺。

最重要的是它的營養價值非常的高,特別適合體質虛弱的人,而且人體的吸收能力非常強。

光是這一道菜就花費了楚雲風大約12個小時的時間,但是學習這道菜卻花費了8天多的時間。

看看自己剩餘的學習時間只有1天6小時9分鐘了,這時間真的是不夠用啊!

期間無數的關鍵和訣竅讓楚雲風感受到了川菜的精緻和博大精深。

也明白了為什麼很多高階的菜式失傳了,那是因為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快節奏。

所以現在也只能在一些高階的餐廳或者是國宴上見到它們的身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