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幾近漢軍的三倍,且還一直養精蓄銳,而漢軍師老兵疲。

而輜重糧秣等物,魏國亦不需要擔憂。有南陽郡各縣的屯田與豫兗二州的供給,他們將戰事拖延一年半載也無礙。

事實上,王昶與胡質就是這樣打算的。

作為有資格知曉曹叡降尊與江東共盟、發起此戰緣由的他們,亦知道自身的職責所在。

此戰,曹叡不冀望他們能攻破漢軍、斬獲或俘虜多少士卒等,但務必要將逆蜀丞相諸葛亮與“魏之大患”的鄭璞牽制在東三郡。

時間越久越好。

可令雍涼都督司馬懿更容易尋到奪回關中、隴東的機會。

是故,他們私下計議了一番,乃是採取了十分保守的戰術。

督兵趕來堵水河谷攻打鄭璞營寨時,他們並沒有當即下令士卒猛攻,而是將荊襄戰線所有的霹靂車與大黃弩等器械皆轉運了過來,打算先以器械攻堅拖延一兩個月再說。

這樣的戰術,正中漢軍的下懷。

在丞相與鄭璞的定策中,本就是想以東三郡的戰事持久,而令魏國覺得關中有機可乘。

但此舉也正中漢軍糧秣不豐與師老兵疲的軟肋。

亦令鄭璞陷入被動中。

原本,他以為佔據了絕對優勢的魏軍,甫一驅兵趕到後會迫不及待的晝夜強攻,亦會在急功近利之下被他尋到出擊的機會。

他不求這個出擊的機會能殺傷多少魏國士卒,更不冀望著一戰決勝負。

而是隻求能小勝一陣,令魏軍計程車氣低迷、令他只需留萬餘人扼守亦可確保堵水河谷營寨不失,讓其他士卒們輪番歸去休整即可。

如此,師老兵疲與糧秣等困擾皆可迎刃而解了。

但王昶與胡質的反常之舉,令他唯有被動的繼續與之對峙著、為日漸減少的糧秣發愁。

他營內的糧秣僅能支撐三個月,連今歲的秋收都熬不到。

這是巴蜀供應的極限,亦是丞相能給以他的極限。

因為扼守在築水畔的關興部,丞相都以江東不可能攻堅的推斷,讓關興依著戍守狀態給士卒們配額口糧,而並非是按照戰時。

或是說,北伐已然十餘年的大漢,不管人力還是物力都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

這也是明知糧秣不繼的漢軍,卻不能放棄猶如雞肋般的東三郡、歸去漢中休整的緣由——如若此番不能將魏雍涼都督司馬懿誘出來決戰,那麼大漢“還於舊都”的夙願就要暫且擱淺,待休養生息了十年八年的國力恢復以後才有機會實現了。

其實,鄭璞有想過主動出擊。

但見魏軍守備森嚴,且己方處於兵力劣勢,又放棄了不切實際的念頭。

莫非,如今之計,唯有寄希望於司馬懿在三個月內出兵?

鄭璞眺望著遠處的魏軍營,心中滿是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