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起營寨是需要時間的。

如今吳軍都攻到營寨前方了,那還會讓漢軍從容立營?

或許,依此建議行事,乃會導致漢軍放棄了地利而在野外鏖戰罷。

但他的建議令關興想到了另一種可能。

藏兵。

很簡單的伎倆:混淆視聽。

乃先是一切不變繼續扼守營寨,待四五日後便讓句扶與柳隱二人引著本部士卒不復迎戰、藏在軍營內,只留下州泰與傅僉兩部在卻敵。但句柳二人的將旗仍留在營寨上,營內每日朝暮食的燒灶炊煙,同樣保持著三萬人的數量。

只需持續十天半月,觀摩戰事的吳軍將率必然會發現端倪。

比如為何立在句柳二人將旗下計程車卒,為何歸入傅僉與州泰二人指揮作戰呢?

尚有為何漢軍在迎戰時明明有足夠的兵力,但各部士卒輪換扼守的時間間隔卻是變長了?

軍中是不乏目力絕佳者的。

在疑惑下,吳軍必然會讓目力絕佳者在側觀摩,以漢軍各個都伯或司馬的輪換督戰時間中,推算出漢軍營寨內尚有多少兵力。

亦是說,吳軍很快就會發現,句扶與柳隱兩部已然許久未在矮垣上迎戰的事實,故而他們也能推斷出,句扶與柳隱已然在夜裡悄然轉去堵水河谷支援鄭璞部了!

不然無法解釋,為何漢軍的兵力驟減。

至於將旗仍在、造飯炊煙不減嘛........

乃是漢軍為了掩蓋已然兵分的事實,因而故弄玄虛罷了。

這種軍中慣用的雕蟲小技,任何一位稍有戎馬生涯的將率都不會陌生。

不足為奇。

如此,只要吳軍相信自己的推斷、以為自身有了兵力優勢可破營,鼓舞士氣持續死力進攻便理所當然了。而在他們的死力進攻下,漢軍可以適當出現“岌岌可危”的局面,不斷的給予他們希望。

一種曙光在前、勝利在即的希望。

十日.....

半月.......

一月..........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看得見但卻始終無法抓住的希望,會令所有吳軍士卒感到絕望。

同樣會導致他們銳氣喪,陷入師老兵疲的不振中。

屆時,漢軍便可以讓一直養精蓄銳的句扶與柳隱部出營反擊了!

若事情順遂,以逸待勞、有心算無心,重創吳軍不難矣!

自然,陸遜並非無謀之輩。

在漢軍持續的誘敵中,他未必不能識破這種利用人們逆反心理、“反其道而行之”的計謀。

只不過,陸遜即使識破了,那又如何呢?

對職責乃是扼守巴山北道的關興等人來說也沒有什麼的損失啊!

對漢軍整體戰略也沒有什麼影響啊!

反正丞相的叮囑,乃是讓關興等人一切自決之,那便且試試罷。

事成則喜,弗成亦勿有念。

是故,眾人在群策之後,皆贊同了關興之言、依計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