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攻堅的異常果烈,令關興心生誤解,以為乃是此些年自身功績不如鄭璞、姜維等人般耀眼、因而被江東小覷之故。

這樣的推斷有些武斷,但想想亦無可厚非。

父兄皆亡於江東之手的關興,本就對江東切齒、常懷復仇之念。

但他沒有犯了“將不可以慍而致戰”的大忌,因兵出營與吳軍一決死戰。

而是招來其他將率如州泰、句扶、柳隱以及傅僉等人來計議,如何讓江東這種前赴後繼來送死的“果烈”更持久一些。

是的,他對江東不吝士卒性命強行攻堅的做法很讚賞、很期待。

畢竟儘可能多的殺死吳軍士卒,不管是從國仇還是家恨的角度而言都是皆大歡喜。

只不過,他的這個期待有些難實現。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乃是兵家常理。

本就鮮少有決死勇氣的吳軍,怎麼能一直保持死不旋踵的血勇呢?

句扶的提議,乃是適當的放棄營寨外圍的鹿砦,讓吳軍自以為進攻順利,故而能持續士氣高昂。

這個建議,眾人皆不認可。

無他,放棄一些鹿砦只是一時權宜。

漢軍終究要死力扼守營寨不失的,同樣也會令吳軍士氣萎靡而罷兵的。

而傅僉的提議則是大膽得多。

他直接向關興請命,聲稱讓自己從軍中重賞募得千餘死士,於夜間偷摸出營藏在半山上,待吳軍翌日攻堅無果罷兵歸去時,關興督營內的漢軍出來追擊,而他趁機從側殺驟然殺出,以夾擊之勢一舉將吳軍擊潰。

若事順遂,他們這路兵馬可直接追擊到襄陽去!

但傅僉此策關興尚未表態,州泰便出言否之。

他先前乃是魏國的荊州從事,對於一直駐軍在武昌的陸遜亦略知一二。

彼用兵風格以穩重著稱。

雖在攻城略地方面無有多少建樹,但在駐軍或行軍時的守禦方面堪稱無懈可擊,想尋到他的破綻奇襲之,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是故州泰覺得,若是依著傅僉的建議出營弄險,那索性就更大膽一些。

讓熟悉荊北山川地理的他督領千餘死士,繞著武當山脈的邊沿而行,直接繞去襲擊從秦嶺南道進攻鄭璞部的朱然部。

那邊的吳軍,才是最沒有防備的!

且朱然部有兩萬餘人,對陣鄭璞部有兵力優勢,乃是江東最有可能衝破阻攔救援上庸城的部署!

彼等在進攻時必然不留餘力、不會防備來自後方的危險。

亦是讓漢軍斬將奪旗的機會大增!

當然了,危險與收益往往是成正比的。

若依著他的建議行事,他與千餘死士被吳軍發現而全軍覆滅的機率也很大。

是故,關興聽罷,亦同樣婉言回絕了此議。

蓋因折衝軍皆是魏軍俘虜,其家眷都在魏國呢!

秦嶺南道乃是魏軍的疆域之內,如此自然就無法杜絕有個別士卒掛念家小、在行軍時偷摸溜去歸魏導致事洩了。

最後作諫言的柳隱,則是想分兵。

他覺得雙方兵力相當的情況下,唯有讓吳軍看到希望才能死戰不退。

比如漢軍可分出一半兵力在側落營,讓吳軍得到分而擊之的機會,令他們只留一部兵馬警戒、集中兵力攻打漢軍營寨之一。

如此,便是變相的促成吳軍持久進攻了。

只是他的建議同樣也很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