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使者為了鞏固唐諮部的堅守之心,亦必將吳軍即將來救的訊息告知。

如此,若是唐諮有殺身報國之志,就應在使者離去後,第一時間盡起所有將士決死突圍!

蓋因他乃是沙場老將了!

基於久在行伍的經驗,他也能猜測得到,漢軍有關興部在巴山北道塞道落營而守,必然也不會疏忽在錫縣堵水河谷的守禦。試問,在漢軍最擅長的山地丘陵中作戰,且江東還是攻方,吳軍需要付出多少士卒的性命才能破開阻礙、趕到上庸城下呢?

至少,要比他所督的五千餘人更多吧!

亦是漢軍將他當成了誘惑、圍點打援,誘江東來赴死。

但江東明知如此,亦不得不來救。

為了軍心。

遠在交趾郡的呂岱部,江東不救尚可歸於委實是無能為力。

而坐擁了荊襄戰線的江東,卻無法救援上庸郡,於情於理都是說不過去的。

亦會令將士自此皆觖望,誘發日後的不可承受之重。

如日後江東將士一旦被敵軍所困,皆會以現今不救上庸城為例,認為江東同樣不會來救自身,隨之無有固守之心、甚至會直接投降.......

有時候,救援的結果不重要。

而是關乎人心,在於給予將士一個表態。

如此情況下,身陷重圍的唐諮若有甘願為江東效死之心,就應該在漢軍沒有扼守堵水河谷之前,引兵出城決死突圍。

不管能否突圍成功,都是為江東化解此番被動了。

但他沒有。

是故,丞相自然就心中有數了。

當然了,不管唐諮部如何作抉擇,前提是漢軍需要先抵禦住吳軍的進攻才行。

已然趕赴錫縣堵水河谷扼守的鄭璞遣人歸報,聲稱只要後方不被夏侯霸部或者唐諮部襲擊,他必然能讓朱然部鎩羽而歸。

而在巴山北道扼守的關興部,就更不需要擔憂了。

陸遜與全琮部以三萬吳軍來攻,而關興以三萬餘折衝軍扼守,兵力相當之下,只要他不棄了地利出營鏖戰,就不會有失利之說。

吳軍本來就不善於攻堅嘛。

但關興遣人來知會軍情與聲稱巴山北道守禦無需擔憂時,丞相乃是讓他一切自決之。

是的,丞相讓他在臨陣時無需畏手畏腳。

如若是在扼守之餘,捕捉到了可出擊掩殺的戰機,便不要錯過機會。

緣由有二。

一者,乃士氣不可洩。

關興麾下的三萬餘折衝將士,皆是魏軍俘虜。

戰前在招募與收編時,朝廷就已然許下了此戰的賞賜,亦令他們抱著殺敵積功的熱枕。

若是一味扼守不出,恐會令他們士氣萎靡。

另一,則是戰略使然。

此戰務必要重創江東!

哪怕要為此付出不少將士傷亡,亦在所不惜!

不然,大漢無法誘魏國傾力戰關中;更無法保證漢魏在關中爭鋒時,實力猶存的江東是否復來參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