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章、自決之(第1/2頁)
章節報錯
魏吳數路大軍的動向,瞞不過漢軍的斥候。
丞相得悉後,乃是讓留在房陵郡為關興部轉運糧秣輜重的胡濟,歸去黃金戍圍督領千餘郡兵扼守,防備魏軍夏侯霸部入擾漢中郡。
千餘兵力且皆郡兵,卻要守禦一萬五千來敵,似是此排程很不可理喻。
但大漢上下皆沒有異議。
蓋因眾人皆知道,魏軍是不敢出子午谷的。
不止於魏軍早就被漢軍打得士氣喪盡、不復爭鋒之心的緣故;更因為從子午谷中出來很容易,但若是退兵就很難了。
就在上庸城池外,還有丞相督領著萬餘人在呢!
若是得悉夏侯霸部膽敢出穀道落營或者前去侵擾黃金戍圍了,丞相急行軍趕回去逆戰,那麼魏軍可就是迎來滅頂之災了。
畢竟,此十數年來的戰事就證明了漢軍的戰力,以萬餘人吊打魏軍一萬五千士卒簡直不要太容易。尤其是有丞相親自督陣,漢軍將士勢必銳不可當。
退一步而言,曹叡與司馬懿皆不愚蠢。
站在魏國的立場,此番損耗糧秣出兵策應便是極限了!
在夏侯霸督兵入子午谷之前,必然會細細叮囑過“切記不可與漢軍鏖戰”等言。因為一旦與漢軍鏖戰了,那就等於魏國為吳軍死力了.......
只不過是暫時達成共識、連共盟都無有的雙方,魏國怎麼可能損己利人!
坐收漁翁之利豈不是更佳?
帶著對魏吳兩國不能齊心協力的瞭然,丞相對從子午谷而來的魏軍毫不在意,只是將困城的方式稍微調整了下。
原先,丞相對上庸的圍三闕一,乃是以毗鄰堵水河谷的東城門作為缺口。
意在誘城內唐諮部覺得可從堵水河谷穿行武當山脈、從無有漢軍扼守的秦嶺南道歸去;但如今吳軍從秦嶺南道來攻,再空出東城門便不再合適。
比如稍有疏忽,便會讓扼守在堵水河谷北端的鄭璞部陷入朱然、唐諮前後夾擊的危險中。
故而丞相便不再困城,移營至堵水河谷的南端。
一來,如此可為鄭璞部作後援。
另一,則是看能否讓唐諮部孤注一擲,從北城門出取道西城,走子午谷或峪穀道入關中。
對,乃是入關中,而並非是歸吳。
唐諮乃是魏國利城郡(曹操劃徐州東海郡置)人。
曹丕在位時利城郡反,殺太守徐箕,眾推唐諮為將主據郡而立。
後被曹丕遣軍討破,唐諮率殘軍走海路亡奔入吳國,被孫權授予將軍職,多次從征伐魏、鹹有功勞,故被見重。
有過這樣的過往,唐諮想經過魏國疆域歸吳是不可能的。
他若是想活命,唯有復入魏,抑或者向漢軍投誠。
而此便是丞相的思慮所在。
上庸城被困兩個月的時間了!
糧秣與將士固守待援的耐心都消磨得差不多了!
若朱然部無法攻破遏道的鄭璞部,引兵至上庸令城內吳兵看到希望,城池將不可守。
勢窮的唐諮若投魏,則會令魏吳再次失睦;而若入漢,亦是保障了大漢此番出兵東三郡的“軍出必求利”。
或是說,唐諮還有另一種選擇:帶著將士決死突圍~~
但這不可能!
之所以丞相膽敢如此斷定,乃是先前孫權遣使者來時,丞相還故意讓使者入上庸城與唐諮會面了。
無需猜測便知,唐諮必然會問及當前的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