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0章、出夔門(第2/2頁)
章節報錯
但待他將軍情傳遞給江陵城後,令陸遜直接改變了行軍路線。
原本,同樣厲兵秣馬的陸遜都親自引著五千士卒在前、令部將督領大軍與轉運糧秣輜重在後,火速趕來夷陵了。
但甫一聽罷信使的稟報,當即下令全軍北上編縣。
且還派遣信使趕赴武昌宮,請坐鎮後方的孫權讓水師即刻將糧秣輜重轉去襄陽城。
是的,此時他已然大致猜到漢軍的意圖了。
漢軍並沒有在大江兩岸與吳國爭鋒的打算,而是意圖攻佔東三郡與襄陽城。
事實上正是如此。
丞相在去歲制定伐吳計劃的時候,就沒有過兵入荊南或襲擊江陵城的打算。
無他,勝算幾無。
第一個緣由,自然恐會重蹈夷陵之戰的覆轍。
先前的夷陵之戰,先帝劉備與陸遜的兵馬大致相當,但源於地域因素,先帝還別遣黃權督兵在北岸佈防,護住峽口為大軍保障歸路。
就是造化弄人。
那時先帝這一路兵馬先敗了,反而令黃權部被斷了歸路。
此亦是促使先帝說出“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這句話的最大緣由。
如今,鄭璞與關興從夔門出,兵力上是遜於江東的;即使攻破了步騭部、奪了峽口,亦無法在繼續順流下夷陵時,有足夠兵力護住歸路。
再者,如今的荊南亦非當時了。
夷陵之戰時,荊南各郡不乏思慕先帝恩義而起兵響應者。
如先帝就遣了馬良入武陵郡招納五溪蠻夷,作為協攻荊南的另一路兵馬。
但現今荊南都歸江東許多年了,亦已然自發起兵叛亂許多次了,早就沒有了響應漢軍的實力。
另一緣由,乃是江東水師精銳。
大漢這些年一直致力於北伐,幾無餘力組建水軍與打造戰船,亦無法在大江之上與江東爭鋒,沒必要以己之短擊彼之長。
最後,乃是戰略的主次之分。
還於舊都、復關中才是大漢的當務之急!
此番伐吳不止於平復朝野上下的忿怒,更是為了日後復關中的漢魏戰事中,不欲江東參合而先行將之重創罷了。
且佔據了東三郡,日後魏國就要重兵扼守子午谷與武關以及南陽宛城了!
算是迫其分兵罷。
如此,鄭璞與關興驅兵入大巴山就很好理解了。
無非是為了先一步搶佔編縣,將東三郡出荊州的巴山北道終點佔據,遏制江東馳援東三郡的援軍,讓丞相部順利將上庸城攻下。
而鄭璞等人入大巴山再轉去荊山,如何補給糧秣以及確保趕在吳軍之前佔據編縣嘛~~
陸遜心中有答案。
乃荊蠻。
注1:三國末期(公元260年),吳國在此道路上設定了興山縣扼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