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0章、出夔門(第1/2頁)
章節報錯
從益州出荊州,夷陵上方的西陵峽峽口(後世的南津關、三國時稱峽口),就是荊州的門戶。此峽口與益州門戶永安(夔門)之間的大江水道,尚有巫縣與秭歸縣扼守著巫峽,亦是荊州門戶的前哨。
但不管吳軍在這兩個縣如何部署,都是無法抵擋漢軍出巴蜀的。
位於大江上游的漢軍出巴蜀,乃是順流而下的“進易退難”,而吳軍逆流“進難退易”。
在夏秋江水暴漲、流速加快的時節,無論吳軍水師如何精銳,都不敢進入巫峽。比如,漢軍只需將曬乾的尖木投入江中,便可令吳國戰船有來無回了。
昔日的夷陵之戰,同樣證明了吳軍試圖在巫縣與秭歸縣的攔截乃是枉費功夫。
故而,被賦予全權督戰荊州戰事的陸遜,吸取了先前的教訓,同樣是讓步騭屯兵在峽口、待漢軍來犯後自身再移兵去夷陵坐鎮。
至於巫縣與秭歸縣嘛~~
留些許兵馬與一些接應的戰船,權當作戒備罷。
但意外還是發生了。
毗鄰夔門的巫縣還未發現漢軍兵出,在巫縣後方的秭歸縣卻是先被漢軍攻破。
或是說,這也是丞相一改以往的用兵風格,讓胡濟督劉林與蔣舒二部奔襲房陵城的最大緣由。
蓋因在丞相計劃中,房陵城能否奪下並不重要,但胡濟等人至房陵郡後,從此地直線南下襲擊秭歸縣必須要功成!
這條道路,乃是先前孟達任職宜都太守駐守在秭歸時,被先帝劉備遣去協助劉封攻取東三郡所選擇的行軍路線:強行翻越巫山和大巴山(神農架)。
此乃巴人開闢出來的道路。
早在武王伐紂之前,東三郡乃是庸國的領地,而巫山一帶則是隸屬於巴國。
這兩個古國都參與了武王伐紂戰爭,且相互之間一直相爭不斷,由此打通從秭歸入房陵郡的通道。注1
如今,江東對此道路並沒有防備。
想想亦不奇怪。
東三郡與秭歸縣都在江東手中,何必要防備一條無有敵情且崎嶇難行的道路?
是故,奪下房陵郡的劉林與蔣舒順道南下,攻破秭歸縣亦不奇怪了。
秭歸縣被破,被漢軍夾在中間的巫縣亦不可守。
這就讓早就蓄勢待發的鄭璞與關興等人,順流直下抵達西陵峽峽口毫無阻礙。且兵進之迅,作為西陵督的步騭才剛剛得到秭歸失守的訊息而已。
但對於步騭而,早點晚點得悉訊息皆無關緊要。
峽口的防務一直都很森嚴,不管漢軍如何精銳,都無法在陸遜督兵趕來夷陵之前攻破。
然而,為了給鄭璞等部爭取這點時間,丞相大費周章令士卒們奔襲近千里,怎麼可能是作無用之功?
漢軍並沒有攻擊峽口!
鄭璞與關興順流至峽口後,乃是趁著吳軍來不及狙擊船隊的時間,棄船以繩索等物攀上北岸,遁入了莽莽的大巴山。
這個舉措,令正勒令將士迎戰的步騭當即愕然。
雖然漢軍善於翻山越嶺,然而行軍打仗是要從後方源源不斷供給糧秣輜重的,彼等入了大巴山怎麼獲得補給呢?
且想從大巴山襲擊臨沮縣,抑或轉入荊山襲擊編縣與北上襲襄陽亦不可能奏效啊!
先不說這些地方因為數十年的戰事早就殘破不堪,江東在接手後同樣堅壁清野,做好迎戰的準備了!
哪還會囤積糧秣輜重給漢軍掠奪呢?
他心中弗能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