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如破竹(第1/2頁)
章節報錯
昔日廖式作亂時,吳碭使人奉書入成都,天子劉禪感其忠義,乃是下詔以建忠將軍與交州刺史職授之,讓他繼續韜光養晦,保全自身以待天時。
他那時的心情有些感慨,有些惆悵。
感慨,自然是自身恪守的臣子忠義並沒有被辜負。
而惆悵,則是覺得自身可能不復有機會歸入漢室旌旗下了。
沒辦法,那時的大漢既然將還於舊都當成第一要務,依舊維持著與江東的盟約、讓其牽制逆魏的兵力,而年過五旬的他恐怕等不到為國效力的機會了。
但孰人預料到,這一天來得異常的早。
當他得悉江東再度背棄與大漢的盟約、轉去與逆魏媾和後,胸襟中的炙熱猶如枯木逢春般蓬勃洶湧。
而舉止則是亦愈發謹慎了。
蓋因他知道,漢吳反目後,江東官府必然會對他嚴加監視。
雖然這二十多年來,他一直安分守己的居家耕讀,不曾在荊南與交州各地的多次叛亂中同流合汙;但終不仕吳的恪守,令江東上下皆知道,他仍堅持著自身那句“知有漢,不知有吳也”的話語。
是的,江東都知道他仍以漢臣自居。
如今漢吳反目、漢軍南來,江東對他有戒心亦不足為奇了。
是故,他沒有遣人去南中興古郡聯絡漢軍。
因為他知道,漢軍會在需要他的時候會遣人來尋他。
且先前他在攸縣舉兵響應關侯時,就因為得不到漢軍的救援而失敗了,如今的他當然不會再擅自行動而重蹈覆轍。
事實上,他做法很對。
被孫權遣來交州守禦的呂岱,便叮囑留鎮交州東四郡的劉纂,讓他小心戒備漢軍從牂柯河谷來犯之餘,還要預防或清除掉一些可能會引發叛亂的隱患。
無疑,吳碭就是這樣的隱患。
只是那時劉纂沒有過多在意,亦沒有對吳碭起殺心。
不管怎麼說,昔日步騭任職交州刺史的時候,就讚譽過吳碭乃是忠義之士、沒有以舊日之事為難過;而吳碭亦安分守己,且先前廖式叛亂的時候,還將叛逆的書信轉給官府以證無有異心。
但劉纂也不打算忤逆呂岱的將令。
乃是讓揭陽縣的官吏,以戰事將近為名目,讓吳碭家中給官府捐一些糧秣,且讓其作為官府的代表向周邊蠻夷(南越)部落徵物資。
不多。
一個部落五百石糧秣即可。
且可以土產、布帛或皮革等物代之。
對此,吳碭欣然而往。
因為他知道,這是江東對他猜忌的試探;但他更覺得此乃激起揭陽縣各大部落對江東不滿、甘願隨他一併舉兵響應漢軍的良機!
因而,他在東奔西走為官府徵取物資的時候,亦趁機與那些蠻夷部落私下串聯,挑選勇士、約定共同舉事等事宜。
當所有部落都奉上了糧秣或物資,江東官府對他的戒心打消了。
而他亦如願的糾合了約莫四千餘人。
比起先前他作書入成都廟堂時,聲稱可聚集的兵力還多了一千人。
算是萬幸有江東官府的不吝“慷慨相助”罷。
只不過,待霍弋讓人前來尋他的時候,他能聚集的兵力卻變成了兩千餘人。
蓋因霍弋亦十分敬佩他的克忠,並沒有在戰略部署上欺瞞他,而是明確的告知,漢軍入南海郡後不會逗留太久、更沒有佔據此郡的意圖。
一旦他們舉兵了,就要做好舉族遷徙往交趾郡或者巴
蜀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