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涼西部都尉錢博身死、領方縣陷落的訊息傳遞並不慢。

得益於劉纂與聶友對日常斥候的嚴格督促,他們二日後便得悉了大致軍情。

雖然不能理解為何漢軍在遣八千餘士卒入交趾郡後,如何還會有萬餘將士入鬱林郡,但這不耽誤他們迅速做對應的部署。

在西側增食縣的聶友,徑直將黎庶皆收攏於城池內。

且遣人給後方縣城示警之餘,他還讓人趕去交趾郡給呂岱報信。

他知道若是漢軍來攻增食縣,以自身的兩千士卒無法堅持太久,更知道以四千餘人駐守在布山縣的劉纂更無力救援。

但他不能擅離職守、棄城而去。

是故,他唯有冀望著信使的腳程能快一些,早日將呂岱的定奪帶回來了。

對,他覺得漢軍會來攻打增食縣。

緣由不必說,漢軍一旦攻破了增食縣,在西去將南水(左江)河谷的臨塵縣攻破不難,如此便可以將大半個鬱林郡納入懷中,得到一處可供將士屯田戍守的前哨區了。

蓋因鬱林郡與交趾郡雖然接壤,但被連綿的大山與茂密叢林所隔絕,幾無可供大軍直接通行的道路!

交州本就有東西之分。

如交趾、九真與日南這三個西邊的郡,乃是自成一體的閉塞環境。

以往都是走海路傳遞訊息的。

而從交趾入鬱林郡,乘船隻入合浦郡後再轉道北上,都要比走陸路要省時省力得多。

但很快,聶友再度對漢軍的行為不解。

漢軍竟只留下了三千餘將士扼守在領方縣,其餘兵馬皆順著鬱水河谷往東去了。

似是,打算進攻布山縣?

這個推斷,令聶友很不可思議。

依著常理而,哪怕漢軍不來進攻增食,也應該進軍南下襲擊合浦郡,佔據港口奪船隻,前往交趾郡與馬忠部南北夾擊,將呂岱部攻滅才對!

一旦呂岱部被擊滅,交州的西三郡豈不是被漢軍納入囊中了?

何必前去布山縣!

作為鬱林、合浦與蒼梧三個郡樞紐的布山,哪是一支深入敵境且沒有糧秣輜重補給的兵馬能攻佔的!

聶友無法理解,但在布山縣的劉纂則是隱隱有所悟。

在得悉漢軍沿著鬱水河谷東來時,他並不認為漢軍乃是來攻打布山縣。

而是將從布山過境進入蒼梧郡,北上襲擊臨賀郡。

臨賀郡,最早不過是蒼梧郡的一個縣。

而之所以被江東設定為郡、劃入荊州管轄,是因為其乃荊南與交州的樞紐,戰略意義非凡,亦是可以更好控制交州的考慮。

劉纂是有資格知道江東戰略部署的將率之一。

亦知道陸遜在給孫權分析的時候,聲稱此番抵禦漢軍來襲,部署當重在荊南與交州。

故而,他覺得漢軍東來之舉,乃是為了攻入才被平定叛亂沒多久的臨賀郡,藉此為跳板入荊州的湘水河谷,襲擊吳軍在荊南部署的後方,為永安出兵創造機會。

而以一支孤軍長驅直入,能掀起多少波瀾嘛........

荊南之前是隸屬漢軍的!

江東在襄樊與夷陵之戰後徹底掌控了荊南,但仍時不時就要迎來叛亂。

哪怕潘浚活著的時候,都無改人心向漢。

只不過,劉纂心中有了預案,卻也不敢領軍出城遏制漢軍的過境。

無他,弗能當耳。

先不說長驅而來的漢軍兵力多達七千餘人,僅是本就作為鎮守後方、維護治安的他,麾下戰力無法稱為精銳,便令他不做迎戰之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