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由不止於牽弘的勇武,更因為其父的遺澤。

牽弘之父牽招,最早效力於袁紹時就督領過烏桓突騎;後來轉入魏武曹操麾下,柳城之戰後同樣被拜為護烏桓校尉,在北疆有不亞於田豫的威信。

於烏桓突騎而,繼續跟隨牽招之子牽弘征戰,可以不用擔心被當成戰場的消耗品。

然而,這樣的心思在今日不復了!

在中軍大纛被斫倒、主將孫禮都敗退而去的情勢之下,牽弘竟不帶他們脫離戰場,反而是決死衝陣?!

竟是以他們的性命為代價決死衝陣,為步卒爭取逃離戰場的時間?!

所有烏桓突騎在愕然之後,皆生出這樣的心思。

寡文學、鮮禮儀的他們,在漢胡有別的心態之下,覺得牽弘的做法除了這種解釋以外,沒有更合適的了。

亦在胸腹中陡然點燃了無盡的怒火。

自在幽冀應募成軍伊始,他們為魏國南征北討,荊襄戰線、淮南戰線以及雍涼戰線魏國三大戰區都有過他們浴血奮戰的蹤跡,而如今竟落了個被當成斷後棄子的結果?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帶著被背叛、被拋棄的忿恚,烏桓突騎給戰場上演了更令人詫異的戲碼。

那千餘騎被牽弘留下來牽制句扶與徐質部的烏桓突騎,覺得自身被留下任憑漢軍宰殺,在牽弘剛剛往蜑獽軍奔襲而去時,便在千夫長的呵斥下調轉馬頭亡命而去。

就連剛開始讓西涼鐵騎迂迴的徐質,都被這個變故弄得一愣。

一開始,他還以為是這千騎烏桓突騎同樣是迂迴呢!

待看到他們將旌旗都扔了以後,便當即下令西涼鐵騎不必再迂迴,而是加速從側橫攔牽弘部而去。

那千騎烏桓突騎離去後,前方就一路坦途了嘛~

而隨著牽弘奔襲的烏桓突騎,同樣以百騎為單位紛紛脫離了行伍,加入了脫離戰場而去的後塵。

這種情況甫一出現,身先士卒的牽弘並沒有發覺。

待他感覺身後的馬蹄聲愈來愈稀疏的時候,回首顧看的時候,跟隨在他身後的騎兵已然不足千騎了,且還在持續分解減少中。

還有八百騎......

五百騎......

三百騎......

最後,不足百騎,且皆是他的親衛部曲。

他放緩了馬速、勒起了馬韁繩,昂首向天闔目長嘆,就這麼孤兀的佇立在戰場之中。

不足百騎的他,已然無法繼續衝陣了;且隨著烏桓突騎的逃亡,原本開始止步整隊的孫禮與王頎,又繼續都帶著士卒潰敗而歸了。m..

哀莫大於心死。

原本想拼死一搏、為戰事贏得轉機的他,此刻心死了。

從前後馳騁而來的張特與徐質部,將戰場上最後的數十騎敵軍圍了起來,隨後高喊下馬投降不誅。

牽弘不作答,仍闔目向天。

但待徐質與張特帶領騎卒逼近,以長矛將他們悉數掃下戰馬縛了,都沒有迎來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