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嶺南(第2/2頁)
章節報錯
而呂岱與部將隨春率領的本部八千餘人,就是鎮守在兩水匯流之處(今yue南越池)。
隨春,最早乃是建安郡東冶(今福州)的叛賊,投降呂岱後被授予偏將軍,督領本部成為呂岱的部將。
可以說,呂岱在交州的守禦戰略上,乃是以逸待勞。
以不扼守鬱林郡、交趾郡北部的荒蠻之處作為代價,令漢軍來犯的跋涉路程更遠、輜重糧秣轉運更加艱難。
且如此部署,對吳軍而言還一個優勢。
那些盤桓在險山深澤的生蠻部落,素來不服王化,且劫掠成性。
在漢吳兩國通商貿的時候,就沒少劫掠過往的商隊。
如今,漢軍若是從他們的棲息地經過,必然會被侵擾。
雖然以這些部落的實力,不會傻到做出螳臂當車之舉,但仗著擅於攀爬與熟悉地形的優勢,三五成群趁著夜色潛來偷漢軍的滇馬與糧秣輜重等,乃是必然的。
算是意外的疲兵之計罷。
但任何事情,皆是有利必有弊。
呂岱以逸待勞的戰略固然能得逞,但亦會誘發隱患。
緣由乃是江東對交州的控制並不穩固。
抑或者說,作為百族(越)之地的嶺南,以吳國的實力是不能令其心悅誠服的。
江東能將交州納入疆域中,乃是將士家根基徹底拔除的結果。但呂岱在剿滅士家的時候,手段並不能令交州的豪右以及蠻夷部落悅服。
昔日呂岱驅兵討士徽叛亂時,還先遣了士匡遊說利害、聲稱投降可既往不咎、保家無憂。但士徽聽從後,率領兄弟六人赤膊出降,呂岱卻食言背信,將他們皆斬殺、傳首建業。
那時,士家故吏皆義憤。
如士徽的部將甘醴、桓治等人,便率領官吏百姓攻打呂岱,只是軍無嫡主且先機已失,反而被呂岱奮擊而大破之。
但對於江東而言,士民不附與蠻夷部落不臣的隱患卻是留下來了。
哪怕後來呂岱在鎮守交州期間,多次派官員浮海出使南去(南洋群島與東南亞)宣國化,令扶南、林邑與堂明等許多小國遣使來吳國朝貢,但也無改嶺南百族對江東不信任的局面。
之所以一直沒有再起叛亂,不過是無有領頭人而已。
一旦漢軍南來,那些不臣江東、父輩死於戰事的豪右或蠻夷部落必然有所動。
如或有舉族投靠依附者,或有別遣族人作為嚮導者,或有暗中資助糧秣輜重者,或有暗中將吳軍在郡縣守備的虛實告知者,等等。
不可一一道盡也。
對此,呂岱瞭然於胸。
但孫權無法供應充足的糧秣輜重,讓他督兵北上抵禦於外。
唯有兩權相害取其輕罷。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對比他意想中的結果,事態要嚴重得多。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