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船北馬,各有所長。

地域的侷限性,對征戰有著顯著的制約。

這便是丞相併不採納鄭璞的建議,不打算以魏軍俘虜入交州征戰的緣由。

雖然昔日有伏波將軍馬援深入交州、平定嶺南叛亂的先例。但對於大江以北的將士而,交州嶺南之地那悶熱的氣候、遍佈的癘瘴以及橫行的毒蟲,仍是非戰而損機率最高的地方。.

堪稱為令北人談虎色變的不歸地。

這點,曾經隨軍討平南中叛亂的鄭璞,不可能不知道。

而明知如此,卻還要繼續建議,乃是他根本不在乎這些魏軍俘虜的死活。

抑或者說,他是為了不讓大漢提前步入糧秣之困、為了不耽誤還於舊都的大計。

作為籌畫士,出謀劃策時必然要思慮周全。

既然他聲稱伐吳,乃是為了誘魏軍主動前來決戰,在做出建議之時,自然也要思慮表面上僅有六萬、實際上仍有近九萬的關中大軍預留糧秣。而在糧秣無法增加的情況下,最有效的做法,就是讓三萬有餘魏軍俘虜組建的新軍減少糧秣的損耗!

對,鄭璞的隱晦用心,乃是將這些魏軍俘虜盡當做戰事的消耗品。

蓋因現階段大漢的國情,根本沒有奪下交州的慾望。

就如河西走廊很早就大漢光復了,但無人有過進軍河套平原的念頭一樣,現今奪下交州乃是捨本逐末、得不償失。

軍無利不動,地處邊陲且遠離中原的交州,根本無法裨益大漢還於舊都的大計。

相反,而是讓大漢浪費有限的人力物力、做無用之功罷了。

從戰略意義上而,驅兵入交州乃是想聲東擊西,將江東的一部分兵力牽制在交州,從而令東三郡或永安的戰事更順利一些。

是故,鄭璞打算以魏軍俘虜進軍交州就很好理解了。

三萬有餘的魏軍俘虜浩蕩殺來,必然能將江東派遣對等或者更多的兵力入交州防禦,如此,漢軍戰略目的可達成;而這些魏軍俘虜戰死一些、再非戰損一些......

人死得多了,糧秣的損耗自然也就減少了。

至於,如此狠戾的做法,是否會導致那些魏軍俘虜反叛嘛~~

無需擔憂。

一者,待他們隱隱有所悟的時候,也差不多戰罷歸來了。

只需要給依舊活著的人,兌現戰前的承諾與賞賜,誰還會念及死去的人呢?

其次,他們即使想叛亂了,又能往哪去呢?

在交州這種荒蠻之地,他們遠離了大漢的嚮導與將率,就連個村落都難以尋到,同樣會迎來水土不服以及無有醫藥而亡故的命運。

倒戈江東就更不用想了。

江東連自家士卒都不體恤,他們倒戈過去還不如留在漢軍中呢!

最後,他們何必要半途而廢!

都死傷不少人了,都要即將迎來漢軍兌現承諾與賞賜的曙光了,那些依舊活著的幸運兒,為何要在臨門一腳時放棄?

生逢亂世,人命本就不值錢。

身為黎庶時連果腹都要傾力而搏,他們作為無有出頭之日的俘虜,為何不抱著必死的決心拼一次!不管怎麼說,大漢官府的賦稅與徭役要比魏國或吳國輕薄得多,他們若是能成

為大漢子民,至少能溫飽可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