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這樣的心思,孫權以與大漢共同出兵伐魏為藉口,接手魏國置換的襄樊戰線後,還做了封書信從東三郡轉入漢中。十分“興高采烈”的宣告江東的戰績,十分“悲天憫人”的勸說大漢當惜民力,不可窮兵黷武、征伐無已。

這便是丞相與魏延部才追擊了半日,便折返歸來的緣由。

雖說對於江東背叛,大漢上下皆有所心理準備;亦覺得江東即使背叛了,亦無法攻入南中之地或者永安。

但沒有人想到,此番魏國的魄力竟然如此之大!

竟是將整個荊襄戰線都送給江東、令江東可威逼漢中郡了!

大漢並沒有做好與魏吳兩國同時大戰的準備,不管是國庫的儲存,還是兵力部署。

但孫權不知道的是,他這一步走錯了。

且錯得很離譜。

或許,是魏國有意為之,想將禍水東引的緣故罷。

曹叡與司馬懿罷兵歸去以後,在防禦與兵力的部署上,明顯有與大漢共關中的意圖。

乃是將大軍劃分為兩部。

一者,以長安城作為屯兵後鎮,放棄漆縣,將左馮翊的谷口縣作為涇水河谷的前哨戍守點,合左馮翊北部各縣防線形成矩陣防線。

另一,則是以槐裡作為屯兵點,放棄了郿縣,以美陽與武功二縣作為前哨戍守點,遏制漢軍持續東進。

這樣的做法,相當於給漢軍讓出了構築防線的空間。

比如,大漢只需以陳倉城作為後鎮,在五丈原與岐山駐軍,便可讓後方新得之地無需擔憂戰火;只需屯兵在漆縣,便可威逼京兆與左馮翊。

亦是說,大漢只需留下七八萬大軍,便可戍守關中無憂了!

也能有餘力分出數部兵馬,轉去攻打背棄盟約的吳國了!

只不過,大漢會攻打吳國嗎?

“江東鼠輩,皆背信棄義之徒、反覆無常之小人!”

才剛轉兵歸來的魏延,在丞相聚將議事的時候,不等他人發便須發皆張的請命,“襄樊之恨未雪,今竟復背叛我大漢,若不興兵討之,如何平士庶之忿!某不才,若丞相予我兩萬精兵東出漢中,必能破東三郡、盡復荊襄各縣,為關侯復仇!為先帝雪夷陵之恨!”

慢一步請命的,自然就是關興了。

父兄亡於江東之手的他,是最想手刃孫權、踏平江東之人。

今得了機會,哪還會忍得住?

待魏延甫一請命罷,他便虎目微紅,出列慨然請命,“丞相,興亦以為不可容江東鼠輩屢屢挑釁我大漢天威!若丞相有意出兵伐之,興請命以本部為大軍前部,死不旋踵!”

緊接著,立在丞相身後充當記室、並沒有發權的傅僉,同樣涕淚出列,自請為攻吳的馬前卒。

而其餘有資格參與軍議的將率,都附和著理當出兵攻吳之。

江東此番背刺,算是令眾人皆義憤填膺了。

“江東背盟,壞我大漢還復舊都大計,不可饒恕!我軍必興兵討之!”

丞相見眾人皆憤慨難當,乃出聲寬慰道,“然興兵之前,我軍尚需安頓好關中之地,莫因江東而亂了部署。嗯,諸位且先歸去督促將士,待我上表朝廷後,再計議出兵之事。”

眾聞,皆歡喜散去。

唯有剛剛從陽城趕過來的鄭璞,被丞相以眼色示意留了下來。

&n..pppp('蜀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