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襄陽者,天下之腰膂也。

中原有之,可以並東南;東南得之,亦可以圖西北者也。

荊襄,素來是南北博弈的戰略樞紐。

這便是明明乃魏國企圖讓吳國背叛大漢、以緩關中燃眉之急時,曹叡還膽敢讓江東畫出北岸廬江郡以及新舊合肥城的倚仗。亦是孫權明明知道一旦接受了魏國的提議,必然將迎來漢軍的兵鋒,但仍不顧一切接受的緣由。

對於地處東南的吳國而,無法抵抗得到荊州的誘惑。

僅是全據大江天險就令江東趨之若鶩了!

更莫說佔據了荊北,將會得到爭雄天下的機會。

是的,如果江東想爭雄天下,全據了淮南是無法實現的,唯有佔據荊襄才有一線機會。

緣由很簡單,不出戰馬的淮南之地,戰略意義乃是庇護江東安危;面對一馬平川的中原腹心之地,江東得了淮南亦無法繼續北上爭鼎。

而且,如今的吳國,已然是三國之中的最弱者!

猶如逆水行舟般,孫權如果沒有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線爭雄天下的希望,日後吳國就只能偏安一隅,坐等漢魏爭雄落幕後步入滅亡。

而且,這是江東得到荊北的最佳時機。

因為他能左右逢源。

漢魏乃死生之敵,而作為第三方的吳國本來就可以看風使舵。

如在大漢式微的時候,他便與大漢共盟、以唇亡齒寒的同心協力共抗魏國的威脅;而如今在魏不敵漢的時刻,他便轉為與魏國達成共識,一併來扼制大漢的興盛崛起。

為了自身的生存而權衡利弊。

而且,他並不畏懼漢軍的兵鋒。

因為大漢的兵力不多,更因為魏國不會袖手旁觀。

大漢若是惱了江東的反覆與背叛,從關中調遣大軍來戰,魏國必然會聞風而動,企圖將漢軍驅逐出關中;而他只需扼守城池之內,便可以躲過一劫了。

反之亦然。

若是大漢無視於他,仍傾舉國之力繼續在關中攻伐魏國、企圖還復舊都,那麼他也會興兵擾漢中郡與永安。

無他,漢魏保持著現狀,才是江東最期待的局面。

才能讓吳國有時間恢復國力、有機會參與到三方博弈的大局中,而不是坐看漢魏爭雄,坐等滅亡!

再者,魏吳兩國短時間內,是不會爆發戰事了。

彼此皆無需擔憂會被背刺了!

很好理解。

吳國在沒有魏國牽制大漢的情況下,絕無可能在漢軍的兵鋒下守住荊北。

同理,魏國在沒有將漢軍驅逐出關中之前,同樣不會將好不容易拉攏來的助力給親手毀掉。

不管怎麼說,魏國也好吳國也罷,如今都是急需時間來恢復國力,皆需要彼此的助力來渡過時艱。

至於日後如何嘛......

天下有什麼事情是一成不變的呢?

在十餘年前,吳國與大漢宣告同盟的時候,孫權也沒有想到江東會淪為最弱者啊!

走一步,看一步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