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謀後(第2/2頁)
章節報錯
就如昔日強秦披靡六國一樣,仍佔據天下富庶之地的魏國,將迎來聞蜀兵至而“食之不得下嚥”的敗亡之像、國將不國。
江東同樣不會好過。
莫看此些年巴蜀一直與魏國死磕,那是因為爭天命的使然。
一旦巴蜀得勢、國力強盛了,必然會重新想起襄樊之戰與夷陵之戰的恥辱與仇恨!
那些父輩喪命在這兩戰之中的巴蜀將率,會高喊著“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白馬之盟,促使巴蜀與江東反目成仇、再次刀兵相見!
而江東連魏國都打不過,又怎麼能抵禦擊敗魏國的巴蜀呢?
不可令巴蜀入關中,乃是魏吳兩國的共識。
是故,當司馬師將曹叡的誠意帶來武昌後,孫權便覺得對於吳國而,最好的結果乃是天下繼續維持著三國鼎立。
曹叡的誠意十分大膽,乃是打算與吳國置換郡縣。
如魏國將江夏郡、襄陽與樊城以及東三郡皆劃給江東;而江東則是將合肥新舊城與江北的廬江郡劃給魏國。
雙方都將各自的京都,暴露在對方的兵鋒之下。
如江東得了襄樊二城後,東可入豫州,北上攻破或繞過宛城便可叩關雒陽;而魏國得了廬江郡與複合肥新舊城後,可從廬江跨江攻擊江東腹心之地、只需攻破或繞過濡須塢便可兵臨建業城下。
如此置換,不管從疆域大小還是戰略意義上,看似是魏國為了達成目的而委曲求全。
無他,因為世人皆知,與江東達成協議乃是與虎謀皮。
以彼反覆無常的秉性,得了荊襄後,說不定就轉頭再度與巴蜀結盟,督兵東去進攻魏國的豫兗二州。
但事實上,江東才是吃虧的一方。
因為以如今的情勢,吳國入了荊襄戰線,勢必要為魏國抵擋巴蜀的兵鋒!
試問,在漢吳兩國有舊日血仇的基礎下,江東在大漢還於舊都的緊要關頭背叛盟約,導致大漢功虧一簣,漢軍能不前來攻伐嗎?
抑或者說,漢軍在沒有確保江東無有實力進攻巴蜀之前,沒有確保無有後顧之憂前,又怎麼敢傾舉國之力與魏國爭奪關中呢?
此中利弊孫權瞭然於胸。
但他顧不了那麼多。
因為江東上下,皆覺得如今江東已經到了必須飲鴆止渴的地步。
最大的緣由不必說,自是擔心大漢國力強盛後之會,會興兵來江東復仇。
另一,則在全據淮南的冀望破滅、廖式叛亂引發動盪之後,孫權需要荊北的肥沃土地安撫吳地與荊南的世家豪族。
實在的利益,最能安穩人心嘛~
最後一個原因乃是孫權的私心,他想給子孫留一絲爭雄天下的可能。
&n..pppp('蜀臣';;